您的位置:纳问网 > 百科 > >正文

(失效)关于印发本区“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通知

摘要海政办发〔2011〕89号 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经区领导研究同意,现将《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海政办发〔2011〕89号   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经区领导研究同意,现将《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主题词:科技 经济 信息 规划 通知   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1月18日印发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   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失效)关于印发本区“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1年11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过去五年发展成就 2   (一)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提升 2   (二)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深化 2   (三)信息产业发展引领全市 5   (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6   (五)存在问题 7   二、把握历史发展机遇 8   (一)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 8   (二)信息产业国际分工趋势 9   (三)建设全球有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历史契机 9   (四)首都“智慧城市”建设战略要求 10   (五)信息时代安全形势变化特征 10   三、未来五年发展方向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目标 11   四、信息化推动海淀新跨越 16   (一)信息化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16   (二)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9   (三)信息化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 22   (四)信息化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24   (五)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7   五、信息产业形成高端优势 29   (一)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29   (二)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 31   (三)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31   (四)打造高端信息产业集聚区 34   六、信息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 35   (一)建设一流光纤宽带网络 35   (二)实现无线网络全区覆盖 36   (三)加快物联感知网络部署 36   (四)拓展便民信息服务终端 37   (五)优先推进北部地区建设 37   (六)构建政务云基础设施 37   七、保障措施 38   (一)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 38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管理 39   (三)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 40   (四)构建企业信用体系 40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41   (六)建立科学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41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海淀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关键时期。海淀区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正处在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海淀区信息化工作将按照重大应用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基本思路,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加速资源整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高标准建设“智慧海淀”,在此基础上确立全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促进海淀区经济社会在“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过去五年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区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区域“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完善了“一个平台、两套体系、三大领域”的海淀区信息化总体框架,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为“十二五”时期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区宽带、无线和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宽带接入能力和用户服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全区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全国领先。   截止到2010年底,宽带接入用户数达59.9万户,其中FTTH(光纤到户)用户达29万户,平均接入能力达到20M,城区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M。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规模部署,覆盖率超过90%,其中五环内覆盖率达到100%,3G用户超过60万。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积极推进双向改造,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覆盖绝大部分家庭。   (二)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深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信息技术应用迈上新台阶,对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市民服务、优化城市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有效提升了区政府各部门的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   1.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基本完备。政务骨干网络覆盖全区134个节点,政务机房实现126类核心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统一管理和运维,建成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加强。在2008年奥运保障、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保障等重点时期,政务网络运行正常平稳,有效地提升了区政府各部门的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   电子政务应用效果不断增强。政务内外网门户实现整合,政府行政办公信息化应用延伸到150个部门,网上服务事项总数达1578项,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和应用系统,管理包括7大类102小类的128万个城市部件。中关村热线96181(海淀区非紧急救助中心热线)开通运行,截止到2010年底,累计处理结案700839,区属责任问题结案率97.7%。电子政务监察体系全面推进,各类信息化应用切实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水平、社会综合管理和为民服务能力。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梳理编制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建成海淀区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体系逐步完善,部门业务协同得到加强,为海淀区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网上联合监管、网上联合执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企业信息化   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区多数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与内部管理的基本手段。企业普遍建立了局域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互联网网站,并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化开发建设领域,涌现出一批以用友、中软等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服务领军企业,引领企业信息化服务,全国市场份额举足轻重。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电子商务发展所必须的身份认证、支付环境、企业信用等基础条件日益完善,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区重要的商业交易方式。商业企业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活动日益频繁,网上销售额逐年扩大。B2C模式代表“新浪网上商城”以及C2C模式代表“百度有啊”都坐落在海淀区,IT分销龙头神州数码推出“神码在线”对B2B模式进行了辐射性的扩展。电子商务也成为中关村电子卖场实现市场转型、结构升级以及发挥市场辐射作用的基本手段。   4.社会事业信息化   社会事业信息化各领域发展成绩显著。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区内所有学校均建立了校园网,各学校之间实现了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全区基本实现了卫生管理信息化,区内大中型医院已完成从管理信息化阶段向临床信息化阶段的转变。农村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村村通”工程联村到户,“221信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完整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此外,我区还利用市、区、街三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包括社会保险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等各种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便利公共服务。社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完成了社区联网,并通过社会救助平台等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信息产业发展引领全市   “十一五”期间,我区信息产业快速增长。信息产业是海淀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区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2009年信息产业实现总收入3558亿元,占海淀区总收入的比重为60.8%,信息产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达到19%。在资本市场上,海淀区信息产业也形成了中关村特色行业板块,截至2010年,在全球各类资本市场上,我区信息产业上市企业达到97家,占全区上市企业的55%。   电子信息制造业居于全市领先地位。200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收入超过1700亿元。我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业、计算机设备业、通信行业等最为突出,集聚了联想、大唐、方正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品牌,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标准,如“龙芯”CPU芯片、曙光超级计算机、TD-SCDMA和闪联等。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势明显。体现出产业规模较大且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收入过亿的企业达210余家,神州数码、北大方正、百度、同方股份4家企业达到世界软件百强收入规模,用友软件、文思创新、博彦科技、中软国际和软通动力5家企业发展成为万人规模级企业;聚集效应明显,是国内最大软件产业集群地;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系统软件、嵌入式系统、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软件等高端领域保持国内领先的竞争优势。同时在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媒体产业等新兴领域也确立了先发优势。2009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858亿元,占全市的80%。   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延续了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海淀区离岸外包收入达到8.03亿美元,占全市的52.2%。软件外包业务已从信息服务扩展到金融、咨询、人力资源和研发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其中软通动力、中软国际、文思创新、博彦科技、奥博杰天、博大正方等公司进入国际外包服务供应商一线阵营。   (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支持我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信息安全等环境要素不断改善。   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文件,与北京市建立了联合支持企业创新、提升企业发展能力的机制,通过设立多项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内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市场要素建设取得突破,在工信部和市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推广正版软件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政府内部基本确立了层次清晰、权责明确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相继建立一批信息化行业协会和功能性服务机构。行业中介组织的活跃程度体现了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较高。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市民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化工作者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特别在电子政务领域,广泛使用全市统一的政务数字证书技术和认证中心,通过数字证书电子签名、身份认证、加密传输等功能,增强了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五)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提升。在光纤到户接入和接入带宽方面,我区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日本是全球接入带宽排名第一的国家,达到61兆,韩国次之,为48兆,而我国列第71位,平均仅为1.77兆。海淀区目前为2兆,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尚有很大差距。无线宽带网络尚未实现全覆盖,全区统一的物联网传输网络尚未建成,智能传感终端部署仅在有限范围内试点。   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我区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核心技术相对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普遍较弱,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产业高端发展的大项目不足,工业软件、IT咨询等重点方向缺乏有带动效应的大项目,信息服务业缺少拉动产业链的平台型项目。缺乏适应产业新发展阶段的产业金融体系。政策环境还有很大提高改善的空间,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应用需要进一步增强。与其它区(市)相比,我区信息化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信息技术资源和成果在本区域进行转化和应用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的提升。   信息安全仍然存在隐患。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相关法规、标准还需完善,公众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二、把握历史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是推动海淀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支撑,面临着国内外新形势的要求和挑战,正处在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   随着信息技术朝着智能、开放、集成、安全的方向持续创新,信息传输呈现全IP化、宽带化、无线化相融合的趋势,直接与网络相联的传感器应用逐渐普及,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然而,发达国家掌握大部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对关键技术出口依旧采取分类限制,这对我国信息化发展从根本上摆脱滞后的局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肩负着提升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只有实现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降低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度,才能掌握未来信息化发展的主动权。   (二)信息产业国际分工趋势   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信息产业仍旧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最具活力和快速发展的产业。一方面,随着信息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相应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信息产品的加工生产持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拥有绝大多数跨国IT企业的发达国家则转向以产品研发和服务为主,占据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现实表明,只有尽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商用化、产业化,抓住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型,才能真正做强做大我区的信息产业,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契机   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是海淀区“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区将通过核心区的建设,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的城区,聚集着信息技术领域国内顶尖的研究机构和人才,这一区域性优势为我区在“十二五”时期以信息化发展带动核心区建设、落实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首都“智慧城市”建设战略要求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北京在经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消耗过快、约束不断增强、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矛盾突出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缺乏有效管理等日益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为破解上述难题,北京市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重大战略构想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勾画了以信息化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改善民生服务、建设智慧城市的实施方略。海淀区只有把握住这一战略性要求,加速信息技术对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各类应用中的融合渗透,才能充分释放信息化在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中的巨大能量,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和市民生活品质。   (五)信息时代安全形势变化特征   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的网络虚拟社会,正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新的汇聚、传播、碰撞的新领域,不断改变着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维稳和公共安全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与此同时,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化发展先行地区的海淀,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信息安全威胁,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建设工作,在加快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的同时,不断强化管理,针对网络虚拟社会探索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方式。   三、未来五年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重大应用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发展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依据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构想,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加速资源整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高标准建设“智慧海淀”,充分释放信息化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优化城市运行模式、提升海淀文化魅力、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巨大能量,促进海淀区经济社会在新时期的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信息化将成为推动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年收入双5000亿元,达到10000亿元。   要建成国际一流的、有效支撑“智慧海淀”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感知能力明显提高,网络接入和传输能力全面提升,智能信息处理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全国。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经济社会领域内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渗透,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把海淀区打造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国际领先的智慧城区、引领企业自主创新的一流智慧园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信息产业高地、城市运行管理精细有序的智能典范、智慧公共服务惠及民生的幸福家园,实现“数字海淀”向“智慧海淀”的全面跃升。   1.打造信息基础设施国际领先的智慧城区   构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满足区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园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社区家庭等多种信息化需求,实现高速、便捷、安全的信息接入,为实现“智慧海淀”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撑。   到“十二五”时期末,建成适度超前的信息市政基础设施、高速便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融合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区的光纤宽带网络和以3G为主,WiMAX、WLAN、LTE为补充的无线宽带网络。家庭用户网络接入带宽达到100兆;商务楼宇网络接入带宽达到1000兆;高端功能区和重点企业接入带宽达到10千兆,加快互联网从IPv4向IPv6的过渡。打造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无线城区,无线宽带网络全面覆盖所有重点区域,无线物联数据专网覆盖所有应用区域,实现无线接入方便、快捷,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三网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清互动电视接入实现全覆盖。   2.打造引领企业自主创新的一流智慧园区   巩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作为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创新高地的地位;加强服务配套,采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园区的应用环境。加强智慧园区管理,融入智慧城区一体化建设,在交通、应急、城管、水资源、电力和环保等方面进行有效集成,将城市资源纳为园区的重要保障。大力建设一批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集约化发展,在IT基础设施、楼宇办公设施、人才资源方面实现共享,实现对园区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公共技术和知识的沟通,为企业创新服务,不断提升园区技术创新的国际辐射能力。   打造良好的信用服务环境,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使信息化成为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为金融服务、生产和经营管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注入强劲的创新发展动力。   3.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信息产业高地   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高端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套件等平台级软件)、嵌入式系统、中间件、集成电路设计、高端咨询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占海淀区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2%。到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收入突破5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收入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其中,软件产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总体规模在全球知名软件城市或地区中位居前列。   成就一批世界级企业。培育达到3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元规模企业,2家对全国产业带动力大的500亿元规模企业,5家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0亿的企业,行业境内外上市企业数突破300家。   4.打造城市运行管理精细有序的智能典范   大力推动以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淀区城市运行管理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逐步形成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社会服务的便捷化,促进城市智能运行。   形成自然人、法人、城市基础设施等在数字空间的身份标识和认证体系,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新技术在市政管理、住建管理、交通管理、应急调度指挥、能源环境管理、特种设备监控、消防远程监控等方面的应用。继续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健全统一高效的城市宜居服务与管理体系。   基本实现城市感知网络全面覆盖,安全生产领域和特种设备网络智能监管、重点区域社会治安监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线监管覆盖99%以上,环境智能在线监测信息共享95%以上,95%以上的城市部件和99%以上的公共安全设施纳入物联网感知管理,推动城市部件等公共资产在线监管。视频图像实现智能监控,在区属职能部门范围内共享率达95%以上,提高人口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人口与居住房屋、就业准确匹配率达到80%。   5.打造智慧公共服务惠及民生的幸福家园   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建立以居民和企业为对象、市区互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智慧社区。   以三网融合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终端,拓展服务渠道,实现实体行政服务厅与网上(虚拟)办事大厅的联结和融合,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和社区。整合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的“一科式”办理、优化服务办事流程、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完善社区信息沟通渠道,面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和特殊人士提供均等化的信息化服务。通过打造优质、便捷、幸福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海淀成为市民宜居生活的标杆城区。   移动智能终端基本普及,建成50个智能化示范社区,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基本普及。   四、信息化推动海淀新跨越   (一)信息化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发挥信息化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积极创新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优化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政府在线服务的整体水平,达到全市领先。   1.构建云服务资源中心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十二五”期间,要以北京市“祥云工程”的实施为推进平台,抓紧建设海淀政务云,带动全区云应用的起步。   海淀政务云的建设目标是:   建设一个云基础,即云服务基础设施,整合海淀区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池,打造覆盖整个政府、资源最优化、成本效益最佳的信息基础设施。在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基础上,扩展政府的云应用,区政府各部门不再单独建设专用的云服务基础设施。   在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经济运行、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五个领域推进云服务应用,整合海淀区政府服务与管理资源。运用云存储等相关技术对政府部门现有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提升,加强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为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2.推动信息资源开发深化政府决策   重点建设政务云信息资源中心,加强对政务要素资源信息的汇聚与整合,进一步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深化基础数据库在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应急管理、食品药品、社会信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行政执法、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面向全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政务信息和城市基础信息服务,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和成效。通过针对基础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为政府的政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特色服务   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海淀区政府门户网站的整体水平,深化网上电子服务,提升政务信息公开、网上互动交流、在线办事与服务的普及率,加强门户网站的整合和服务热线的联动整合,创新政民互动方式,改善网上服务体验,让居民可更便捷、省时地使用各项公共服务。按照北京市的统一规划,积极整合区级行政服务窗口和网上办事大厅,加强服务渠道建设,推进跨部门的公共服务整合,构建前台服务界面一体化与后台无缝协作的政府在线服务模式。   4.采用智能政务系统提升办公效率   完善以市民和企业为中心的跨部门网上协同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对象的电子信息在平台内流转,试点政府部门的全流程电子协同,打造服务与管理信息共享的服务型政府,发挥“一科式”审批的快捷优势,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服务和管理职责,推进全区综合性应用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政府跨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长效机制,采用便捷、高效的数据交换模式,建设全区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   加强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促进政府工作流程再造和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推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绩效管理部门节点的建设,提升电子监察系统的应用功能和覆盖范围,扩展政府职能网上监察广度和深度,对行政审批系统进行全流程数据监察,实现对行政审批等行政行为实时监控、预警纠错、效能评估,最终达到对政府效能电子化和量化的动态考核。向公众开放审批进度网上查询。   5.推进政民互动扩展参政问政渠道   以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事务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手段,改进政务业务流程,提高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为公众和企业实时跟踪和监督政府机关办理政务提供便捷的手段,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服务,完善96181呼叫中心的桥梁作用,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对民意的收集和反馈,建设实名用户中心,建立安全、有序、精准的互动渠道。   继续发展借助社交网站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联系的模式。利用互联网,通过社交网络与公众沟通,向公众传达政府的权威信息,倾听真实的民意,消除信息渠道沟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信息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充分释放信息化对推动我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的巨大能量。   1.促进信息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根据海淀区“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发展的规划,提高信息化对优势产业的贡献率,加强信息化对新兴产业的渗透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对服务业的创新驱动。   电子信息制造业。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带动配套产业聚集发展。重点推进信息化对企业的产品设计、设备制造、生产流程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渗透,支持发展跨地域、多制造基地一体化的协同设计制造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三维仿真、宽带网络、协同设计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应用,支持行业创新发展。重点加强对北太平庄影视创作产业聚集区、学院路沿线动漫游戏设计产业聚集区、魏公村和白石桥地区表演艺术产业聚集区、甘家口地区工业与城市设计产业聚集区等四大文化产业聚集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融合海淀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区域文化领域的优势,全力打造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和区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展示中心。   生物和医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和生物制药、生物农业、工业生物等潜力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建立工业生物技术共性服务平台、新药研发系统性创新服务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建立药品安全双向可追溯体系,支持将企业生产控制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整合应用。   航空航天产业。提升产业快速研发、柔性生产和敏捷管理的能力,建立关键零部件数字化和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应用体系,提升协同研制及管控能力。   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重点提升新材料与新能源行业的研发、工艺、产品、装备及管理决策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水平。   金融业。加快建设并完善中关村创新园为基地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推进人民银行清算中心、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若干重点金融后台项目的建设与运行,支持金融机构以信息通信技术完善后台支持体系,拓展电子商务、手机银行和各类网上金融创新服务。   2.加快四大功能区信息化布局   根据“十二五”时期我区“南优北拓、东合西美”的空间发展战略(即优化南部环境品质,拓展北部产业空间,整合东部高端资源,提升西部休闲功能),配套推进四大功能区信息化建设布局。对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生物与新医药五大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产业聚集区,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优质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对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的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重点提升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对以“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为核心的西北部高端旅游休闲区和以甘家口、玉渊潭、公主坟、五棵松等节点组团的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在提升信息网络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广多媒体和数字内容展示技术的应用。   3.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信息化服务运营商的积极性,开发和搭建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凭借海淀区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在全区统一的云平台基础上,推进企业服务云应用。着眼于向园区中小企业提供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所需的云服务资源,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平台资源、软件资源。在基础设施资源层面,提供在线存储,主机托管等;在平台资源层面,提供在线开发平台,在线测试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在软件资源层面,向企业提供多种在线企业管理服务,包括在线ERP、在线CRM、在线进销存、在线信息安全服务等。   4.推进电子商务突破性发展   在南部高端商务区,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示范试验。先期选择公主坟商圈及周边区域进行试点,探索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在试点区加快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   促进企业和消费者间(B2C)电子商务发展。整合建设具有公信力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消费者网络消费安全的信心。培育面向全球市场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动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建设,做大海淀区电子商务行业,构建区域电子商务诚信体系,打造以网上电子卖场为特色的中关村虚拟购物中心。   推进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导的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应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为重点,完善大企业电子采购与销售系统,深化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整合与协同应用。   (三)信息化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   与政务云建设同步,积极推进我区物联网建设。配合北京市统一规划,重点推动无线射频识别等传感网络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人口管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监控、消防远程监控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高城市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   1.实施人口数据动态管理   按照北京市统一部署,推进“实有人口数据库”建设工程。通过对社保、车牌申请、住房保障等信息的比对,核实海淀区人口数据,推进实有人口数据与人口基础数据、流动人口数据的比对,实现数据动态交换。基本建成符合市级标准、数据精确的海淀区全员人口数据动态管理系统。支持各项人口相关管理工作,准确掌握人口区域分布、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等宏观情况,有效支撑宏观管理决策,优化人口布局。   2.提供交通出行智能化服务   依托区内交通部门全路网的监控信息,推动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民航、铁路、交管、气象、消防、应急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建立全区交通信息共享系统。结合卫星定位、动态导航,构建智能交通数字资源中心和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网站、微博、短信、邮件等多种政民互动新渠道及时为出行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让广大群众便捷获取道路导航、停车引导、交通管制等交通信息服务,实时查询城区重要道路的车流信息和路况视频,避让拥堵路段,从而起到舒缓交通的作用。   3.提升生态环境智能监控能力   健全海淀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通过部署在各种污染源头的智能感知单元,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风景区、绿地、湿地等园林绿化资源的动态监控及感知网络,建立全区生态环境的监测体系。建设覆盖海淀城区的智能化垃圾和渣土清运监测和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精细管理。建设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网络。建设覆盖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动态监测网络。   4.创建智能化城区管理新模式   积极运用视频、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注入智能化内涵,创建智能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统筹整合全区现有城市管理平台系统与监控资源,实现问题采集、信息流转、案件派遣智能化,建立多维立体智能化监控体系。进一步深化网上视频联合执法的试点经验,建立物联网智能监控子平台并融入街区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平台,实施部件设施特别是涉及公共安全部件设施的定位管理,全面感知部件情况,有效加强日常监控,打造智能化城市管理示范区。以精细化城市管理数据资源为基础,探索实现对海量城市管理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即时监测,运用数据挖掘和建立智能分析模型等手段,实现对区域城市管理现状和专题内容的智能化分析。   (四)信息化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完善面向全区居民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居民步入舒心、便捷的“智慧生活”。   1.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对全区公共健康服务进行统筹规划,依托云计算技术,开展北京市公共健康云服务试点工作。在全区统一的云平台基础上,搭建公共健康云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通过健康服务平台、健康吧以及家庭医生式服务等模式,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监测与评估、自我健康管理等服务。   应用北京市统一的电子病历标准,普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统一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中心。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新型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建立央地、军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安全监控中心,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纳入远程监控范畴。   2.实施智慧民生示范工程   促进信息化服务社会事业发展。发挥我区信息科技优势,让信息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生活。加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一批智能民生服务示范工程。   在全区统一的云平台基础上,搭建民生服务云平台,建设一批涵盖老龄工作、捐赠管理、退伍士兵安置、社区服务、社团管理等民生领域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以民生事业发展为主线,整合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实施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建设海淀区民生服务框架体系。   就业服务网络化工程。根据北京市统一规划,建设覆盖全区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汇集待业者和用人企业的数据信息,并根据双方需求进行匹配,实现对就业情况的精确掌控。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和就业促进机制,拓宽就业信息传播渠道,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健全网络学习和培训机制,推广和规范网络就业,提供安全、丰富、优质的网络就业和培训服务。   保障性住房监管与信息服务工程。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监管网络和保障住房信息平台,实现对项目征地、规划设计、房源建设、房屋交付等流程的监管。及时公布保障住房的相关信息,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保障情况的公开透明,实现居民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在线沟通。建成资金监管信息系统,加强住房保障有关资金全面监管。   3.打造智慧旅游创意品牌   加强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区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建设,建设“公共文化在线服务”试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依托海淀信息科技与精品文化的双重优势,构建精品文化数字街区,重点覆盖“四大主题性精品文化街区”,即五道口地区的异域文化特色街区、中央民族大学为轴心的民族文化特色街区、颐和园和圆明园周边的传统文化特色街区和中关村广场周边时尚文化特色街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数字圆明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海淀文化全景式数字展示平台。   4.推进智慧社区全面建设   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集安防监控、公共服务、设备监控管理、远程医疗等功能的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智能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电子地图、社区智能停车引导系统、社区活动服务系统等多种可定制便民系统。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在社区的应用,加快交互式高清数字电视的推广,实现方便快捷的上网、看电视、查路况、缴费等便民服务,使居民享受便捷、安全、绿色的智慧生活。   (五)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政务网络、公共网络和无线电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根据我区信息网络覆盖面广、接入点多、用户数量大、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促进信息安全技术和机制创新。   1.创新政务网络安全策略   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政务信息安全领域,开发基于云服务模式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物联网安全评测和云安全自动分析处理系统,构建包括终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保障体系。   政务云建设要以安全的体系结构和设计为基础,加强第三方安全标准验证。云环境建设要注重安全性和遵从性标准,建立包括预防性控制、检测性控制、纠正性控制的安全控制框架,制定安全策略,使电子政务云框架环境符合政府法律、行业规定、“最佳实践”框架以及本地安全策略和程序。   2.扩大公共网络保护范围   建立公共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明确监管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推进电信、互联网的安全管理,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安全保障建设,运用安全接入传输技术,防范非法攻击和非法插播,提高信息传输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建立物联网终端设备的统一标识和认证体系,加强物联网数据的安全防护,建立覆盖传感层、传输层、应用层的立体化安全保障体系。   3.建立安全可信的网络信息环境   打造安全可信的网络信息环境。物理网络实现物理路由、关键节点备份、物理设备自身安全等不同层级的安全等级,不同区域、不同节点具备不同等级的物理网络生存策略。   健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措施。在总体方案设计上,应对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实施整体防范的策略,采用多种安全协议。对局域网、无线局域网实施安全防范措施,完善相应的网络监管设备部署。   加强电子认证服务管理,推进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动在网络系统中全局性身份认证体系的应用。   加强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广泛开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知识水平。开展经常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监督检查。   五、信息产业形成高端优势   围绕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要求,以构筑高端信息产业链为核心,以产业融合联动为重点,实施高端信息产业强区的产业发展策略。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产业群,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工程,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我区信息产业整体水平。   (一)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未来将以基础软件开发为重点,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先导,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为核心,高端咨询与信息技术服务为龙头。在高端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新媒体产业推进、移动互联网相关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领域确立具有国际水平的竞争优势。   1.聚焦高端软件   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套件等平台级软件的开发。面向下一代信息网络,重点发展新一代网络操作系统,开发面向手持移动终端的微操作系统、新一代搜索引擎与浏览器等新型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通信软件及智能信息处理软件等。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数据库产品在电信、电力、金融、航空航天、政府、交通、教育等行业专用数据库市场的应用,并积极向通用数据库市场拓展。   2.发展嵌入式系统   面向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无线与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汽车电子、数字家庭、数字医疗等产业发展热点及物联网应用领域,开发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嵌入式开发工具软件、嵌入式数据库软件。   3.推进中间件产品研发   开发基于SOA的基础平台和能够支撑异构环境下应用集成开发的企业级中间件产品,带动关联应用软件产品、构件和解决方案的发展,形成以中间件为核心,包括平台供应商、构件开发商、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等在内的软件产业链。面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重点研发移动中间件产品,加快对物联网领域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中间件的研发。   4.巩固集成电路设计优势   加大对高端通用集成电路、导航集成电路和工业控制用集成电路等专用集成电路、系统级集成电路(SOC)等关键集成电路的自主设计开发投入。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重点扶持新一代超宽带(UWB)高速无线通信集成电路与应用系统、短程无线通信产业化项目,加快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和应用、纳米级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加快4G移动通讯中集成电路的研发工作。在智能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加快高端驱动集成电路、数字音视频、新型显示驱动集成电路等多媒体集成电路的研发。建设生物集成电路制造研发中心,推进用于重大疾病诊断、新药开发、生物安全检测、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领域的生物集成电路的研发和应用。   5.提升高端咨询与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以国内领先的系统集成企业为核心,整体提升区内系统集成高端服务水平。支持IT企业围绕云计算技术开展新产品开发、新服务体系构建、新技术架构升级,加快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系统解决方案,完善IT服务产业链。以园区外包领军企业为龙头,积极拓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推动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高外包企业的IT运维水平和服务能力。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重点发展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提升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和交付能力、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二)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   巩固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我区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在通信设备、计算机整机、信息终端和电子元器件等生产制造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坚持电子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促进电子信息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支持重点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做好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规划,拓展我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空间,促进信息通信产品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带动全区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把握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以及三网融合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及早布局,整合资源,快速推进,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1.云计算产业   做好海淀区云计算产业基地布局规划,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在大规模并行计算、虚拟化、海量存储与数据处理、信息安全、传感器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创立一批行业标准,建设一批标志性示范应用工程,培育若干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区内企业和高校实施的云计算智能语音服务平台项目,云计算公共平台项目,数据加工厂、瘦终端制造、云服务产业化项目,云计算应用服务平台及网络安全组件产业化等项目,在重点行业和民生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整体解决方案。   2.物联网产业   以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大厦为依托,在学院路沿线打造物联网产业基地。依托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和北京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发挥海淀区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国内领先的优势,聚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物联网操作系统、中间件和统一通信平台”的开发。重点推进相关企业参与建设“首都城市应急管理物联网示范工程”,建成以图像智能分析及视频监控系统为核心的应急管理物联网平台。   3.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   发挥我区在移动通信领域优势,加快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高速光传输技术、下一代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依托园区互联网服务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移动多媒体、移动增值服务、网络信息检索等移动互联网相关应用,推动包括移动搜索、定位与导航服务、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等增值业务的开展,向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4.“三网融合”数字电视产业   依托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联盟、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相关企业在“三网融合”领域内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技术发展,推动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等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使数字电视产业成为未来五年海淀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5.新媒体产业   加快发展网游动漫、数字音视频、数字出版等新媒体产业,培育新兴业态成长,推动原创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制作。普及推广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编解码技术、多进制数字调制技术、智能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字媒体内容集成与分发关键技术、海量媒体资源内容管理等产业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以中央新影动漫文化城项目为重点,支持建设动漫企业孵化平台,鼓励与促进动漫游戏外包、手机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的发展。依托业内领先的视频分享网站,加快数字音视频内容的开发制作。建立健全数字版权技术平台、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加速智能终端项目产业化。   (四)打造高端信息产业集聚区   以北部地区和中关村科学城为战略重点,重点打造世界级软件园区、布局新兴信息产业基地。   1.打造世界级软件园区   以上地西北旺区域组团,重点打造中关村软件园一期、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积极规划筹建世界级软件新园。着重引导信息安全软件、应用软件与服务、软件和服务外包、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游戏、网络出版和互联网服务等产业发展。   2.布局新兴信息产业基地   在中关村科学城范围内,规划布局三大新兴信息产业基地:物联网产业基地、云计算产业基地、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形成以学院路为核心的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   在翠湖科技园区规划范围内,打造两大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信产业基地。把握“三网融合”发展机遇,加快中科院“龙芯”产业园、华为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TD-SCDMA、TD-LTE、SCDMA、物联网相关的标准研发及产业链推广,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测试技术与设备、终端设备与产品等重点环节发展,吸引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上下游配套环节等产业资源集聚,形成集研发、孵化、高端生产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通信产业集群,抢占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制高点。   六、信息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   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一流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促进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扩展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实现有线网络高速接入、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城市部件智能感知、广电网络高清交互,建成高速、泛在、绿色、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   (一)建设一流光纤宽带网络   大力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对城区0.5公里以上、农村2公里以上铜缆用户以光纤到户方式为主进行改造,新建区域则直接采用光纤到户接入。积极引入光接入网新技术,持续提升光接入网的承载能力和覆盖能力,实现宽带接入能力和用户接入带宽在现有水平上的跨越式提升。   到“十二五”末,实现光纤到户覆盖全区,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00兆,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核心城区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50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科技园区重点企业的接入带宽达到GE/10GE,普遍实现光纤到楼层或桌面,达到世界同类园区企业的一流水平。   根据北京市三网融合试点的规划部署,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改造。到2012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工作,新建小区的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优先采用光纤到户的方式。到2015年,广电网络的整体性能和电信网络基本持平,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全面覆盖。   (二)实现无线网络全区覆盖   以3G网络为基础,融合无线局域网(WLAN)、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等无线宽带网络,远期以LTE(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网络为补充,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宽带城区。   积极争取LTE/LTE-A在我区试点,推动先进技术在我区优先部署。加快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到2015年在主要商业、办公和旅游区实现WLAN全覆盖,积极推进802.11n无线局域网的使用,让居民享受高速率无线接入。   (三)加快物联感知网络部署   配合北京市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全区传感器、摄像头、电子车标等各类传感终端,形成共用的传感终端网络。搭建感知层网络,实现对城市部件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智能化。统一建设全区物联网城市管理要素的接入平台,提高感知、监测城市运行的能力。重点完善道路交通类城市部件智能化布局,实现高端商业、密集校区、会展区域的智能车流疏导和停车管理。启动各类感知终端在城市绿地、文化广场以及市政景观美化方面的部署,提升城市环境综合监控能力。   建设全区统一的物联网无线数据专网、宽带视频专网和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为各种物联网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和安全保障服务。   (四)拓展便民信息服务终端   在公交车站、社区、楼宇、街道等统筹部署信息显示屏,全方位发布最新的政务信息、应急指挥信息、社会热点信息等。重点加强交通信息显示屏建设,实现重要路口、路段都设有相应规格的道路信息显示屏。持续加大信息查询点、各类自助服务终端的部署密度,积极引入各种类型的新型信息终端,形成覆盖全区的便民服务终端网络,方便各类人群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五)优先推进北部地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海淀北部地区信息化建设将驶入快车道。以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网络环境为目标,根据“三大组团和五大产业板块”的布局与功能划分,整体推进北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方面,实现光纤到楼宇、光纤到行政村、光纤到户。对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永丰产业基地等园区,高标准建设光纤宽带接入设施,有线采用10GPON新型宽带接入技术,普遍实现光纤到办公室,有较高数据接入需求的实现光纤到桌面,具备超过100M到桌面的带宽接入能力。持续提升3G网络的覆盖能力和接入质量,并率先部署LTE网络,实现北部地区全覆盖。率先采用先进的802.11n无线宽带技术部署WLAN网络,实现热点全覆盖。   (六)构建政务云基础设施   按照北京市统一规划,构建有效支撑海淀区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专网和移动办公网,建设基于电信级IDC的海淀政务云数据中心。利用虚拟化技术、集群技术和负载平衡技术整合现有政府部门的存储和计算资源,通过云计算和云存储实现动态连接宏观经济、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和政府部门的业务主题库。实现云计算服务平台与主流信息终端设备的无缝对接,实现互联网终端、手机、数字电视等多种形式的云服务接入。   七、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并落实规划的实施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实施规划的合力。   (一)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区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统一领导和相互配合协调,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能,从根本上解决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各项措施的实施。   强化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组织建设,推行信息化建设的“一把手”责任制,把信息化绩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具备条件的政府部门推行政务信息化的集中服务,加快政务信息化管理的政事分离,形成责任明确、层次清晰、管理顺畅、高效低成本的行政和技术工作体系。统筹全区信息化的总体设计,统筹共用基础设施运维和政务部门信息化服务,加快部门信息化管理机构向业务流程管理、外包管理职能转变。   建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和论证机制。聘请信息、科技、经济、管理和法律专家,对我区信息化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管理   加强全区信息化资金的统筹和投入。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逐年按比例递增,积极引导社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支持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的发展。积极采用建设-转移(BT)、建设-运营-转移(BOT)等模式加快信息化发展。加强建设资金的审核与监管,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益。   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要以规划为立项基础,按照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和资源共享的要求,优先安排互联互通和协同业务的应用系统建设,充分考虑项目衔接和综合效益。制定全区电子政务规划,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统一管理和审核,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从根本上提高我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强化规划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全区信息化建设要按照规划中提出的思路和目标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列入政府财政支出的所有信息化项目,必须先规划后立项、先论证后建设,要加强立项、招投标、建设、监理、验收和运维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投资的质量与效益。地理信息、信息管道、城市网格化及视频监控等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要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和“整体规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综合应用”的原则,实行统一建设。   (三)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   围绕软件设计开发、系统运行维护、用户技术支持等服务需求,积极在政府部门中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探索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传统IT服务和云计算、物联网服务等新一代IT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为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推行外包制度提供保障。   培育外包市场,通过政府授权、委托、认定等方式,引导、扶持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建立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等配套的规范标准,为推行外包制度创造条件、形成规范。   (四)构建企业信用体系   为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推动海淀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企业信用体系,优化海淀区企业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打造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网、企业信用信息库、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系统;建立“两套机制”,包括企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和信用产品应用推广机制。海淀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切入点,随着企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扩大至所有企业。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发挥政府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上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切实把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工作抓实抓好。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建立符合海淀区实际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框架,明确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相关单位在信息资源共享上的分工与协作,尽快启动海淀区云资源中心的建设。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有关规定要求,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制度,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目录,形成规范化的信息采集、维护、公开和共享的管理制度,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依法公开和有效共享。   按照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方法和元数据等标准规范,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   (六)建立科学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建立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水平指标测评制度,定期实行测评,并以此作为考核相关部门、行业信息化建设业绩和调整政府信息化投资的重要依据之一。   建立信息化项目的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实施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评估管理。研究试行在政府信息化工程和公共信息系统等项目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实施财政投资项目效益的量化考核,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估和监督检查。   将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估结果作为预算投资、行政考核的依据。对项目评估为差的单位限期整改,并在运行维护经费核准及今后立项管理上加以严格限制。   培育专业化信息工程评估机构,培养一批专门的信息化工程评估人才,逐步形成科学、健全的评估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