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披着科技外衣的资本收割机?-腾讯网最新精选解释落实
投稿来源:英才杂志
头顶A股超材料第一股的光环,光启技术(002625.SZ)却饱受争议。
"超材料""联通混改""雄安概念""军民融合""航空航天",多重热点造就了光启技术的超高市盈率。不过数年来,其吹嘘的高科技迟迟未能落地,使得这家企业饱受质疑。
光启技术的创始人是刘若鹏,从杜克大学带着隐形材料的技术载誉归来。海归博士、超材料黑科技大神、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他是诸多荣誉加身的青年企业家,也被称为中国的马斯克。
早在10年前,刘若鹏就宣称掌握了隐形衣的核心技术,但是直至目前,无论是举世瞩目的"隐形衣"还是万众期待的飞行器,都没有实现量产。马丁飞行包试飞最高只到10米,飞行3分钟。
光启系的诸多黑科技使得投资人兴奋不已,也让股价高潮迭起。但是多年来,鲜少科研成果能够产业化,总是华丽亮相后又归于沉寂。这些如同哈利波特小说中光怪陆离的黑科技,或许只能满足投资人心中的科幻梦,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商业价值。
从光启系列的成长史来看,与其说刘若鹏是科学家,不如说他是资本市场的"造梦人"。
光启系的资本运作堪称完美,赴港借壳上市、赴澳上市及借壳A股上市。光启系包括三家上市公司:A股-光启技术(002625.SZ)、港股-光启科学(00439.HK)、澳洲-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ASX:MJP),但目前几家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容乐观。
光启科学已经成为"仙股",股价0.34元,总市值仅20.93亿港元,可谓一地鸡毛。马丁飞行包股价跌个底掉,无奈退市。而从光启技术的季报来看,表面向好,实则存疑。
理财收益"美化报表"
公司账面的货币资金有64.5亿元,其中利息收入是8882.18万元,超过净利润。如果除去这一部分收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光启技术披露的2019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79亿元,同比增长0.61%;净利润7704万元,同比增长133.15%;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2663万元,同比增长334.71%。
从这些基础数据来看,企业的业务发展即将触底反弹。但是仔细看来,公司账面的货币资金有64.5亿元,其中利息收入是8882.18万元,超过净利润。如果除去这一部分收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017年1月份,光启技术募集资金净额为68.38亿元。公告称,募集的资金将投入"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截至2019年上半年,公司实际使用募集资金5586.11万元,上半年仅投入251.54万元,募集资金专户余额为31.79亿元,收到的利息收益净额为2.87亿元,其中还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通知存款及定期存款期末尚未到期的金额为23.90亿元。光启技术进行理财投资超过百亿,而理财收益也在"报表美化"中出力不少。
根据最新公告称,公司已然终止了产业化项目,资金投向变化比例为49.2%。目前新设的募投项目包括顺德项目、沈阳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运营中心项目、信息化项目。
顺德产业基地与沈阳光启尖端装备产业园项目目的都是扩大产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政府出钱出地出政策,只为了留下代表尖端科技的光启技术。例如,沈阳市政府支持1.5亿元、100亩商住用地、 5000平米办公及生产厂房、100套人才公寓、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
另一部分能够大幅美化光启财报的是政府补贴,2018年公司确认政府补贴7214.12万元,今年截至到目前,政府补贴收益为3237万元,相比同期有所降低,但是能够对财报产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扑朔迷离的减持操作
极低资产负债率背后的项目停滞,是讲故事还是真有其事?
从股东对光启技术的态度来看,也是扑朔迷离。
自2018年起,股东姜照柏、姜雷开始减持套现,累计套现至少9亿元。2019年10月8日光启技术公告,姜照柏、姜雷将清仓减持光启技术。即使自从持股后,光启技术披露多重利好,40亿参与中国联通混改、雄安新区战略合作伙伴、军民融合、超材料业务的上亿落地订单。
利好频发的高科技股,大股东为何减持意愿如此之强呢?是否是对企业并不看好?到2020年2月13日,即将有76%的限售股解禁,届时是否会引发减持潮?
除了在股市募资、寻求政府补助外,控股股东达孜映邦持有总公司股份的42.75%,其中95.02%都处于质押状态。
然而,吊诡的是光启技术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61%,在上市公司中处于极低的水平,其中流动资产占87.17%。资金滞留,无法有效发挥资金的实际价值,项目无明确进展。极低资产负债率背后的项目停滞,是讲故事还是真有其事?资金无法为企业的业绩增长助力,反而停留在银行的理财端口。从长远来看,实际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
光启技术宣称企业是以超材料技术研发、生产及销售为核心业务的尖端科技创新型公司。尤其前几年,企业以研发为核心,但是其员工学历水平明显不足。截止到2018年底,硕士以上学历仅为16.7%,本科学历21.3%,其他学历占61.96%。这样的学历水平难免让投资人怀疑光启的真正科研实力。
从主营业务构成来看,公司目前的业务由汽车零部件及相关带来的营收贡献67.81%;而超材料产品业务从去年同期的6.57%上涨到27.67%;超材料研发业务有所降低,仅为3.26%。
总体来说,超材料产品业务有所增长,但是主营业务还是汽车安全座椅等传统业务,是否能定义为一家超材料高科技公司,享受高科技公司的市盈率逻辑,有待商榷。
不过从近期公告来看,多年的技术研发或许即将落地,超材料应用到国防装备,签订1.35亿元订单;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电磁材料"白起"与中电科集团旗下公司签订千万订单,开始量产,突破了国外禁运。
不过,联想到港股上光启科学的表现,2016年企业商业化进程最快的产品"云端号"获得约2.85亿港元收入,但是商业的不可持续性,最终影响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希望光启技术不会重蹈覆辙,超材料的突破和"白起"如果是具有真实的商业价值,那对国家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作为特殊电磁特征的人造结构材料,未来会给雷达、通信、电子战、隐身武器等军事领域应用带来新的变革。
我国对超材料的研究非常重视,在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材料重大专项等项目中对超材料研究都予以立项支持。
光启技术短时间内万众瞩目。但如果只有概念,一次次地讲"狼来了"的故事,相信聪明的投资人也不会再继续买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