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苏州,游客乘摇橹船游览同里古镇。蒲晓磊 摄无论是江苏的南京、苏州、常州、扬州、南通、无锡、镇江,还是浙江的杭州、丽水、衢州、绍兴、湖州、嘉兴,都注重立法保护古城...
江苏苏州,游客乘摇橹船游览同里古镇。蒲晓磊 摄
无论是江苏的南京、苏州、常州、扬州、南通、无锡、镇江,还是浙江的杭州、丽水、衢州、绍兴、湖州、嘉兴,都注重立法保护古城古镇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文化根脉不断延续且不断发扬光大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丨《法治日报》记者 蒲晓磊
责任编辑 | 尹丽
当千年前的人们谈论江南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繁华,有“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向往,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相思,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追忆。
当今天的人们来到江南时,人们能遇见什么?
在江苏苏州的同里古镇漫步,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在江苏扬州冬荣园的小剧场内闲坐,可以惬意地听上几首扬州清曲;在浙江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可以体验古法造纸工艺等非遗技艺;在浙江衢州的廿八都古镇,可以看一场木偶戏、尝一口豆浆冰激凌。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随“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江苏、浙江的多个城市,探访当地在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文化旅游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江苏、浙江的各个城市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脉在活化中得到传承。
立法守护古城古镇推动文化传承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人间天堂”苏州历史悠久,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也是全球首个被授予“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的城市。
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幅复刻的《平江图》(原碑刻制于南宋年间,现藏苏州文庙),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历经岁月沧桑,如今的姑苏古城与《平江图》里的整体布局基本一致。
近年来,苏州切实践行“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运用法治保障古城古镇和历史文化更好传承发展。
《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古村落保护条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自1993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苏州先后制定2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涵盖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古镇、古村落、古建筑、苏州园林、文物、古树名木、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等方面,推动苏州向建设古今历史名城迈进。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以及良渚古城遗址三项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法治保障。为此,杭州坚持立法先行,制定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
杭州的灵魂,就在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86处(群)、历史文化街区17处、历史文化名镇10处、历史文化名村22处、历史建筑1686处。
2023年5月1日起,《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杭州首次以“城”为单位,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该条例创造性地设置了历史风貌区、传统风貌建筑两类保护对象,进一步将杭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网”织大织密。
名城的保护对象除了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各历史时期都城、州府、县治所在的历史城区以及保护对象所涉及的文物、风景名胜、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杭州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法规体系,除了《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还制定了《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条例》等13部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作出了关于设立“杭州西湖日”“杭州良渚日”以及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杭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等决定,历史文化名城“1+N”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无论是江苏的南京、苏州、常州、扬州、南通、无锡、镇江,还是浙江的杭州、丽水、衢州、绍兴、湖州、嘉兴,都注重立法保护古城古镇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文化根脉不断延续且不断发扬光大。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
六朝古都南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截至2022年年底,备案在册的博物馆有70家,位居全国前列,堪称“博物馆之城”。
坐落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十万余件,上溯远古,下迄民国,藏品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我们所在的朝天宫建筑群,本身也是极具价值的‘国保’建筑。”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吴阗说,朝天宫为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素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近年来,南京市博物馆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古建筑和馆藏文物产生巧妙联系。今年,该馆推出了“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在展出馆藏100余件龙题材文物及民俗展品的同时,还鼓励观众在观展结束后去寻找古建筑群中的“龙九子”等龙元素,让观众在游戏中感受文物的魅力。
吴阗介绍说,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南京市博物馆探索出“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文化传承方式——一方面,博物馆结合学校课程,去学校开设讲座;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举办“到博物馆玩”活动,把学生们带到博物馆来近距离接触文物。“近年来,我们探索将博物馆打造成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有着悠久历史的青瓷与宝剑,浙江省龙泉市又多了一件文化瑰宝——龙泉司法档案。龙泉市人民法院整合各方力量,开发传承了一批龙泉司法档案,并打造司法档案博物馆,通过档案内容介绍、典型案例剖析、司法文物展陈、交互体验等,建立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传播阵地。
龙泉司法档案现存17000余卷,88万余页,时间自1851年至1949年,是目前所知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庞大的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司法档案。
龙泉法院司法档案博物馆的外墙采用明清建筑风格,融合“法”“天平”“剑”等元素,突出庄重、简洁、大气的特点。走进序厅,正中放置了一把龙法之剑,寓意守护公平正义,执法严明如山。在博物馆内,一张张故纸,一叠叠卷宗,全面展现了基层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变迁,是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充分体现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
近年来,江苏、浙江的众多博物馆都在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推出社会教育课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方式,推动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浙江衢州廿八都古镇,小学生在表演木偶戏。 蒲晓磊 摄
推动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或宽或窄或快或慢或直或弯,流过18座城市,江苏无锡是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唯一一座城市。无锡古运河北接长江、南临太湖,享有“一环一弄堂”的独特美誉。大运河在这里造就了“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绝妙奇观。
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是无锡城中最有历史纵深感和文化韵味、最具影响力感染力的旅游胜景。这里聚集着运河古道、南禅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桥、伯渎古港、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了一幅“民俗风情水上图”,沿岸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使这里成为璀璨的历史文化长廊。大运河申遗成功,清名桥古运河作为重要的申遗点名列其中,无锡在保护古运河方面功不可没。
保护古运河,无锡着手很早。为了保护古运河,减少船只对大运河河道的损坏,无锡人开挖新运河。1983年12月23日,无锡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古运河保护规划决议》,1987年无锡市政府印发《古运河管理暂行规定》。这种既建设了新运河又保护了古运河的做法,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具有极强前瞻性。
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现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全面了解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
为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挥大运河文化遗产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扬州在2023年3月出台了《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提升了大运河文化的依法保护水平。
在杭州人心里,运河是杭州文化的源头。穿城而过的千年运河孕育了古时的“钱塘繁华”,也涵养着今日杭州的独特气韵。
2020年9月出台的《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省级地方性法规,2023年12月报送《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为运河沿线5座名城街区中的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长期以来,江苏和浙江的多座运河城市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注重在以法治方式保护好这一“流动的文化”,推动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位于浙江衢州的廿八都古镇,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北宋时期,浙江南部设都44个,排行第28的廿八都因此得名。在这里有着国家级非遗项目——起源于明代的廿八都木偶戏。
今年55岁的金宗怀,是廿八都木偶戏的第18代传承人。回忆起木偶戏的光辉岁月,他十分感慨。“那时候,大家为了看一场戏,不惜打着火把追几公里山路,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不甘落后。演出现场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剧团受欢迎程度与现在的明星演唱会差不多。”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传统提线木偶表演被逐步挤出市场。仙霞古道上的廿八都告别了昔日的骄人岁月,演出木偶戏的热闹和繁华景象也一去不返。2003年,金宗怀的木偶剧团彻底停演。
2010年,廿八都木偶戏的传承危机引起了江山市政府的重视,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与支持。金宗怀因此有了更多表演木偶戏的机会,还重新组建了廿八都木偶戏剧团。如今,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地的小学专门开设了木偶戏兴趣班。在周末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小游客围在廿八都古镇景区的木偶戏舞台前,争相了解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扬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近年来,扬州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脉在活化中得到传承。
在扬州市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展示和传承场所,记者看到了扬州剪纸、扬州漆器、扬州玉雕、雕版等多项传统技艺、非遗项目。
作为苏绣(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吴晓平,从业至今已有50余年,年龄虽长,手法却十分稳健。
“‘水面’的部分比较细腻,得用最细的丝,到了绣山体的部分,就要换另外一种丝线。”在东关街的非遗展示活动上,吴晓平捏着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线,一边给游客展示丝线一边绣制,细密的针脚勾勒出山川河流,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出不同的“光”的效果,不似绘画却胜似绘画。
在传承非遗的“匠人”中,既有耕耘半生的前辈大师,也有赓续接力的后辈力量。
青年琴师高廷鑫是广陵派古琴非遗传承人,从小受斫琴师父亲的影响,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最终还是弃“理”从“文”,钻研琴技,将琴坊开在了非遗扎堆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把爱好变成职业的高廷鑫,如今接下了传承古琴技艺的接力棒,“我平时会教学,也会在一些场合向游客展示琴艺,很高兴看到对古琴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近年来,扬州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健全领导协调管理机制、建设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等举措,推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目前,全市已经有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1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END
视觉编辑 | 马蓉蓉 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