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38%,5年2.5%,50年2.65%,国债利率低,谁在疯抢?-精选解析解释
点击蓝字|关注理财周刊
4月10日,2024年储蓄国债(电子式)第一期和第二期正式发行,一到8:30的开售时间,激烈程度堪比在网上抢购明星演唱会门票,几秒钟内便抢购一空,没抢到的人只能等5月10日下一期国债发行时重新再战。
10日发行的两期国债产品最大发行总额为 450亿元,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的国债品种,其中3年期年利率 2.38%,5年期 2.50%,利率不高,到底是谁在疯抢?
事实上,国债的“人气Top”、抢购一空早已是常态,据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习惯以国债作为理财工具的人群,尤其是50岁以上的群体,依旧是如今购买国债的“中坚力量”,随着近两年来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通过手机银行加入到线上抢购国债的“大军”。
那么,对比起银行存款产品,国债到底有什么优势?究竟值不值得投资购买呢?
什么是国债?
国债,是政府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向公众发行的一种有偿还本息承诺的债务凭证。简单点来讲,所谓国债,就是政府向投资者借钱,写张欠条,这张欠条就是国债。国债一到期,政府就得连本带息还给投资者。
由于国债是由国家作为主体发行的债券,有国家财政信誉作担保,因此,国债通常被视为最稳定、安全的债券,国债收益率享有“无风险收益率”的高评价,这也是为何许多投资者更偏爱国债的原因。
从收益率角度看,此次3年期及5年期国债的票面利率,比股份制银行特色存款利率2.60%(3年期)、2.65%(5年期)略低,但因为安全性高,收益率低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该怎么选国债?
我国的国债种类主要分为两种:凭证(储蓄)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凭证(储蓄)式国债可以算是老百姓最为熟悉、常见的一种国债,4月10日发行的国债就属于这一行列。投资者前往银行网点,或通过手机银行线上购买,银行给出一份凭证,作为投资者向国家出借资金的证明,这就是凭证(储蓄)式国债。
根据以往惯例,这类国债的发行日是既定的,通常在每年3至11月的10日。其中,3月、5月、9月、11月发行储蓄国债(凭证式);4月、6月、7月、8月、10月发行储蓄国债(电子式),有意向购买的投资人只要在当天抢购即可。不过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不一定每家银行每一期国债都会出售,可以提前关注银行的提醒或公告。
此外,凭证(储蓄)式国债是不可以上市流通或转让的,但却可以提前支取,但会扣除掉部分利息,不会像定期存款那样,全部按照取款当天的活期存款利率来计。通常来说,持有不到6个月,不计利息;满半年不满2年,扣取6个月利息;满2年不满3年,扣取3个月利息;满3年不满5年,扣取2个月利息;同时,投资者还需按兑取本金的1‰左右来缴纳一定的手续费用。
举个例子,此次4月10日发行的国债,若提前支取,则收益率会发生如下变化:满半年不满1年按0.35%计息,满1年不满2年按0.85%计息,满2年不满3年按1.87%计息;第二期(5年期)满3年不满4年按2.32%计息,满4年不满5年按2.43%计息——而目前,银行活期存款的利率只有0.2%。
记账式国债,又称为无纸化国债,通俗来说就是通过电脑记账的方式,记录国家欠百姓的钱。与凭证(储蓄)式国债不一样的是,记账式国债的发行日期是不固定的,且并非通过银行,而是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此类国债可以上市流通,在未到期之前,不能提前支取,但可以通过证券账户把它出售——因此,如果要进行此类国债的购买或交易,投资者必须开通证券账户。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记账式国债优势有二。一是流动性好,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账户随时买进卖出;二是可以复利投资,记账式国债通常期限较长,每半年年或1年就会支付一次利息,获得利息后,可以进行再投资,取得复利效应。以下是今年发行的部分记账式国债及付息情况:
2024年记账式附息(五期)国债(2年期),票面利率1.99%,按年付息;
2024年记账式附息(六期)国债(7年期),票面利率2.28%,按年付息;
2024年记账式附息(四期)国债(10年期),票面利率2.35%;按半年付息
此前曾引起过热议的30年、50年超长期国债实际也属于记账式国债的范畴,许多网友认为:“谁知道我30年/50年后在干嘛?”在利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说这些国债“买到就是赚到”丝毫不夸张。
举个例子:
2023年记账式附息(七期)国债(50年期),票面利率3.27%,按半年付息;
2024年记账式附息(七期)国债(50年期),票面利率为2.65%,按半年付息。
利率在1年的时间内,出现了明显下降,对去年投资50年期国债的人来说,可谓是大赚特赚,不仅赚到了3.27%的利息,国债价格还从100元涨到了117元,1年的时间收益率超过20%,这样的好事当然轮不到不熟悉债券的投资者。
不过,要是赶上利率上升,这类长期国债的价格也会跌得比较惨。因此,记账式国债更适合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机构投资者,在缺乏相关债券知识的情况下,最好还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间接投资国债为好!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