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鳕鱼:欧美开发500多年,百万吨“贵族鱼”为何破产?
大西洋鳕鱼:欧美开发500多年,百万吨“贵族鱼”为何破产?
初提大西洋鳕鱼,可能熟悉的人并不多,这种鱼在市场上一般以“无头鱼”的形象示人,鱼体肥胖,肉质紧密,肌肉白如凝脂,味道十分诱人。论知名度,大西洋鳕鱼在国内还不及明太鱼(黄线狭鳕),但在欧洲和美洲,这条鱼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一度被欧美各国推上神坛,成为了人人追捧的“大西洋金矿”。
大西洋鳕鱼体型巨大,寿命可达20~30年,常见个体约重5~12公斤,最大规格可达2米,重100公斤左右。据史料记载,1838年曾有渔民在乔治浅滩捕获一条重81.65公斤的巨型鳕鱼;1898年,马萨诸塞州外海又有一条“纪录级”的大鳕鱼出水,体长达到了1.8米,重量足足有95.71公斤。
在黄金时代,体长超过成年人的大型鳕鱼随处可见,各国渔船出海作业一个月就能捕捞2万多条。不少渔民凭借捕售鳕鱼而发家致富,成为了欧洲的“鳕鱼新贵族”,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大西洋鳕鱼:美洲的“第一桶金”
大西洋鳕鱼个大肉美,几乎全身都是宝。捕捞的鳕鱼该如何处置?鱼肉可用来腌制鳕鱼干;看似无用的鱼头也可用于熬制浓汤;肥美的鱼鳔适宜油炸、烧烤或者炖汤;鳕鱼籽则适合生吃或烟熏,加工成的鱼子酱价值不菲。最美味的部位还是要属鱼舌和鱼头两侧的颊肉,味道极其鲜美,堪称海鲜极品!
历史上第一批吃到“鳕鱼蛋糕”的人,是生活在欧洲西南部的巴斯克人。据史料记载,巴斯克人是大西洋鳕鱼的长期垄断者,直到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5年后,英国人才发现了巴斯克人的“鳕鱼秘密”。这一秘密还要从中世纪的捕鲸业说起,当时,欧洲人痴迷于食用鲸鱼肉,而且需求量很大,擅长航海并深谙经商之道的巴斯克人便“投其所好”,率领渔船到外海捕鲸。
出人意料的是,巴斯克人却在美洲大陆的东部海域发现了巨大的鳕鱼群,资源量极为丰富,水下密密麻麻全是“鳕鱼风暴”。误打误撞发现鳕鱼“矿藏”后,巴斯克人每次出海总能满载而归,并对渔场的地点守口如瓶。
巴斯克人还发明了用盐巴腌制鳕鱼的做法,鱼肉不仅实现了长期保存,还伴有特殊的风味,比新鲜的鳕鱼更胜一筹。凭借着鳕鱼这一独家“蛋糕”,巴斯德渔民赚了个盆满钵满,有些发迹者还将鳕鱼视为图腾,刻画成纹章或饰品膜拜。
到了15世纪,大西洋鳕鱼已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流食用鱼,在食用鱼中的出场率高达60%,最普通的鳕鱼干在当时还被视为最理想的航海食品。另一方面,庞大的鳕鱼市场、丰厚的利润也让欧洲各国对这条鱼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派遣船只寻找鳕鱼渔场的位置,大规模的商业捕捞由此展开。
到16世纪末,鳕鱼捕捞船队的规模已增加到150艘,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纽芬兰海域的鳕鱼几乎每年都能装满200~300艘渔船。在巅峰时期,鳕鱼资源实际上扮演着“大西洋经济发动机”的角色,促进了相关捕捞国的迅速崛起。
大西洋鳕鱼为啥这么多?
疯狂的“瓜分式捕捞”持续了数个世纪,鳕鱼资源仍能满足渔民的诉求,资源的“坚挺”程度让人叹服。
渔民口口相传:大西洋鳕鱼数量之多,“踩上鱼群的背脊就能走上岸”!在19世纪,单是纽芬兰渔场内的鳕鱼产量就高达10~30万吨,全球产量更是高达300万吨以上,资源储量不可谓不丰厚!
大西洋鳕鱼的数量为啥这么多呢?
首先,大西洋鳕鱼的繁殖能力很强,而且在海洋中缺少天敌。
大西洋鳕鱼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较冷、较深的海域中,适宜水温为4~6℃,是典型的冷水鱼,因而生长速度较慢。正是由于低温环境,大西洋鳕鱼的天敌也很少,其营养级指数为4.4,属于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乌贼、鲭鱼、毛鳞鱼、鱿鱼等均在捕食名单中。
此外,大西洋鳕鱼体型巨大,繁殖能力强悍。有渔民曾在一条体型中等的雌鳕鱼腹中剖出了983.4万颗鱼卵,可想而知,大型鳕鱼的怀卵量或在千万颗以上!就连史密斯·霍斯曼也不由得感叹:即便人类用尽一切努力,也不可能使它绝种(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后文再介绍)。
其次,大西洋暖流、寒流交汇带来了丰富的营养。
以鳕鱼闻名的纽芬兰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该渔场位于加拿大东海岸,日照充足,光照条件好,便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繁殖。顺着海岸,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和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在此交会、碰撞,大陆架底层的营养盐和饵料被带到上层,为浮游生物和鱼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在暖流加持下,渔场形成了浮游生物→磷虾→鲭鱼→鳕鱼的食物链,数百万尾在此云集,大型的座头鲸、成群的金枪鱼、无数的海鸟也前来争相觅食,抢食场面蔚为壮观。
最后,早期的鳕鱼开发力度有限。
纽芬兰的本土渔业属于传统渔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渔船作业规模小,鳕鱼资源能实现动态平衡。因此,在鳕鱼渔场被曝光的数百年内,种群的实际保有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鳕鱼的危机才开始展露苗头。当时,北欧各国渔民展开渔业竞赛,普遍升级了捕捞装备,机动渔船搭配“绝户式”的流刺网,以及先进的飞航遥测器和声波定位仪,野生鳕鱼再也无处可藏,种群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90年代时,成鱼的数量已经下降到60年代的1.1%左右!
资源危机早有征兆
1992年,大西洋鳕鱼的生物量跌至冰点,仅为早期储量的1%。加拿大政府这才意识到:鳕鱼的野生种群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如果再不采取拯救措施,鳕鱼资源就可能会彻底消失。同年,加拿大政府宣布暂停纽芬兰渔场的鳕鱼捕捞业,结束了该区域500多年的鳕鱼捕捞史。
为养护鳕鱼资源,加拿大渔业部门还制定了一项鳕鱼复苏计划:在纽芬兰的传统渔村中选派渔民,辅助渔业保护局进行资源考察。渔民抽样检测一定数量的鳕鱼,通过耳石观察判断鱼龄,并密切监视鳕鱼种群的增长状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如今30年过去了,鳕鱼资源仍在恢复当中。回过头来看,这场危机其实早有预兆,最先感知到微妙变化的就是传统渔民。
在加拿大颁布禁令之前,不少纽芬兰渔民就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应实施规范、限额的捕捞制度。只可惜,这些呼吁并未引起加拿大官方的重视,柴油机拖网船仍然以最大利益为目标实施滥捕。
而在英国的北海渔场,同样的情节也曾上演过。英国渔民发现,捕捞上来的鳕鱼规格在不断变小,鱼龄也在提前,渔获小型化、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经济价值大打折扣。
很多渔民曾向渔业部门请愿,要求以立法的方式规范流刺网和多钩长线的捕鱼方式,以减轻对渔业资源的伤害(流刺网也被渔民称为“鬼网”,网具脱锚后会像幽灵一样漂浮在海中,网罗一切的沿途生物,造成严重的资源损失)。
同样,渔民的建议并未激起波澜,其结果就是导致英国海域内近70%的鱼类遭到非法捕捞,北海的鳕鱼资源也因此陷入了快速衰退期。
大西洋鳕鱼从鼎盛阶段走向全面崩溃,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在“无鱼可捕”之前,鳕鱼渔获显示出的预兆信号其实也是求救信号。一旦超过了临界点,鳕鱼资源再恢复如初就难上加难了,这在当下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