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赏析139[死亡之岛] 死神引领亡人进入死地-逼真死亡幻象
世界名画赏析139[死亡之岛] 死神引领亡人进入死地-逼真死亡幻象
2021/11/06
《死亡之岛》1880年 蛋胶水彩绘制在桃花心木板上 111×155厘米 巴塞尔国立美术馆藏
《死亡之岛》是勃克林重要的代表作,最受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作品,名字是勃克林的赞助人命名的,描绘死亡的结局。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哲理性作品,勃克林十分钟爱这一题材,同题材的系列作品有5幅,是受埋葬他小女儿的佛罗伦萨英国人公墓的气氛所影响而绘制的。此画其它变体分别藏于欧洲各博物馆里。他的作品充满神秘、幻想的氛围,有古典的建筑充斥其中,表现死亡和神秘、忧郁的场景。
死亡之岛系列作品
死亡之岛系列作品
画中展现一座光明与黑暗交错的阴森孤岛,峭壁林立,只有一船可抵达,岛上有参天的墨绿色柏树,在古代希腊罗马神话里,柏树是一种阴间的树,坟场的树,这个孤岛意味着死亡的归宿地;而民间又把柏树视作永恒的长青树,生命之树,是悼念死者的标志,生与死对立而矛盾, 柏树在这里是一个含蓄的象征。石壁上现出一排门洞,那也许是灵魂的居所。一条引渡死者的小船正驶近小岛,四周一片汪洋,如死般沉寂。穿白衣的死神立在船头,前方载着棺木,正引领亡人进入死亡之地。这是一个逼真的死亡幻象,如在梦境中出现的场景,令观者引起对死亡的思考,也是北欧民间流行的、以死神为主题的风俗画。
死亡之岛系列作品
这幅画体现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象征主义得以充分表达,富有哲理,启发了俄国著名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他所创作的闻名的交响曲《死岛》即是以此画为灵感源泉。
作者: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ocklin 1872.10~1901.1)
阿诺德·勃克林自画像(1872.10~1901.1)
瑞士象征主义画家, 生于瑞士巴塞尔商人家庭,曾到过北欧许多地方,晚年在意大利度过,1901年1月16日卒于意大利的菲耶索莱。早年就读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杜塞尔多夫画派是德国古典艺术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重要画派,勃克林在这里受到严谨的学院派造型技巧的训练,而且得到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熏陶。1848年到巴黎,受到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作品的影响,倾向于富有深刻哲理的想像风景画和神话题材作品。此后他到处旅行,曾到过布鲁塞尔、苏黎世、日内瓦和罗马,参观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游览地中海沿岸的风景,使他作品的风格带有寓意和神秘的色彩。1850年移居意大利,曾在罗马和佛罗伦萨钻研古典艺术,米开朗基罗与巴洛克画风对他影响很大。1858~1861年间,在德国魏玛美术学校任教,这个学校后来成为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建筑设计学校的摇篮,颇具盛名。1866年,在巴塞尔定居,并为巴塞尔公立艺术陈列馆创作了神话题材的装饰壁画, 自此以后,是勃克林的多产时期,他在用色的技巧上有大幅提升。1871年,移居慕尼黑。1885年,移居瑞士的霍廷根(Hottingen),最后定居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菲埃索尔。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勃克林的作品中开始出现愈来愈浓厚的主观色彩,在他的风景画中常运用明暗对比和经过变化加工的自然形象和神秘寓意的题材,创造出神秘、空灵,情调忧郁悲哀,似乎非人间的景象。这些景象既非出自典故,也不是在描绘神话,超越现实之外,却真实而感人,令观者犹如身临其境,引发深层思索。
勃克林的艺术在德国是非常特殊的,他的著名油画《俄底修斯与卡吕普索》(1883年)、《怪物沛斯特》(1898年)、《黑死病魔》(1898年)等,闪烁着德国世纪末思想与哲理的光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