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焦作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焦作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0月26日
焦作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现代流通体系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有效衔接的纽带与通道,对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市正在锚定“两个确保”,再造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篇章,必须建设系统完备、创新引领、协调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更好服务和支撑我市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根据《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现代交通网络逐渐完善。“十三五”以来,我市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效。铁路运输网络密集,全市共有铁路专用线45条,总里程306公里。新月、太焦、焦柳、侯月、京广5条铁路穿境而过,6个货运营业站办理整车、批量快运、集装箱发到业务,月山站为华北较大的货运编组站之一。郑焦城际铁路、郑太高铁建成通车,郑焦城际焦作站南站房、焦作西站投入使用,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新高铁、焦济高铁前期工程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增通车里程36.9公里,郑云高速全线贯通,沿太行高速焦作段、焦平高速焦作至荥阳段、焦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等项目前期工作持续推进,初步形成了“两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络。普通干线公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114公里,G234焦作至荥阳黄河桥建成通车,G207孟州至偃师黄河桥、G207焦作至温县段、S307月山至济源交界段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全市“七纵四横”国省干线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实现了县县通国道、县县通一级、乡镇通省道的公路网络。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新改建农村公路1316公里,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6782公里,全市农村公路全部达到省级“四好农村路”创建标准,孟州市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沁阳市、武陟县、温县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市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均达到100%。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客运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货运物流发展良好,邮政快递势头迅猛,郑焦交通网络融合发展,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便利、路运并举、服务优良的交通通达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代商贸业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现代商贸载体建设,流通体系逐步健全。商贸流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624.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873.6亿元,年均增长11.5%。2020年,全市共有限上批发零售企业485家、住宿餐饮企业49家、物流运输企业145家。商贸流通体系逐渐完善,拥有中华老字号企业1家、河南老字号企业6家,万达广场、宝生商业广场、鸿运国际商城等一批现代商贸项目建成投用,新亚新生活中心、壹里洋场商业步行街等商贸流通项目完成改造提升,有效推动全市商贸流通扩规模、提档次、调结构,保障了全市商贸流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流通方式加快创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太极体育中心、龙源湖公园、南水北调公园等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传统商贸业加快转型,山阳潮街被评为全省第一批试点步行街,万达广场、丹尼斯百货、王府井百货商场被评为全省品牌消费集聚区,我市被确定为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省级综合试点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型超市、特色便利店开展传统实体经济电子商务应用,建设了群蚁网络直播产业园等电商直播基地,创立了“阿里巴巴焦作产业带”,培育了示范区腾云电商产业园、山阳区华融国际电商产业园、德众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和“豫商易货平台”“温县国际山药交易物流中心”“百大商城”等一批本土电商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武陟县、博爱县获批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流通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获评河南省物流标准化示范市、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河南省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物流业呈现出规模总量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项目建设持续发力、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物流规模总量稳步提升,2019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完成215.8亿元,年均增长23.2%。2020年,全市公路货运量14822万吨,年均增长10.9%;快递业务量21077.43万件,年均增长54.6%。全市拥有各类物流企业1721家,载货汽车84107辆,营运货车总吨位达120万吨,位居全省首位。项目建设持续发力,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国宝武焦作现代综合物流园、豫北中运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投产运营,万邦(焦作)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物流基地等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快速推进。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市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区域服务网络逐步扩展,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和供应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拥有1家国家级B型保税物流中心、2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2家物流企业跻身于全省服务业百户领军企业,国家A级物流企业数量达到12家。
流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流通领域“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成功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入选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城市,荣膺“中部崛起”最佳营商城市称号。网上政务普遍实施,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市县两级1.9万项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居全省第1位;市本级办件网上受理率达98.26%,居全省第3位。行政效能显著提升,积极开展营商环境对标优化提升行动,2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完成流程再造,城市门户APP“焦我办”上线运行。在全省率先建立投资审批领域“多评合一”网上申报系统,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事环节由5个压减至3.8个,承诺时限由29个工作日压缩至3.3个工作日。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持续开展“优化法治环境、护航焦作发展”专项行动,创新“133护航模式”,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持续推进,完善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工作机制,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助企活动扎实开展,推出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创建“企业纾困360”平台、智慧金融服务平台等一批“焦作品牌”。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不折不扣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存在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市现代流通体系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从流通基础和网络来看,对外运输通道不能满足需求,与郑州、洛阳的跨黄河运输通道不足,与山西运输通道偏少,路网服务水平等级偏低,运输服务品质效率亟需提升。从流通市场和主体来看,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偏小、质量不高,商业设施分布不合理,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流通质量和效益看,流通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仍然突出,资源要素流而不留现象突出,国际物流、专业物流和应急物流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流通先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从流通服务和环境看,流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流通领域信用建设成果应用还不充分,商贸流通领域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制约现代流通体系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三)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拥有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考验。
从机遇和条件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流通领域应用深化拓展,RCEP签署、“五区四路”建设为现代流通体系重构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条件。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省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进程,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更加突出,流通枢纽节点地位持续增强,现代流通体系需求更加迫切。我市是郑州都市圈门户枢纽城市,又是传统的工业强市和进出口强市,拥有融入郑州都市圈和“五区四路”的区位优势,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潜力巨大。
从困难和挑战来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疫情冲击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和经济低迷态势将向中长期延续,中美贸易的不确定性及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导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周期性、潜在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我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在保障供应链稳定安全、内外贸联动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多短板,迫切要求我市进一步加快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市处于重大战略叠加期、区域格局重塑期、动能转换加速期、产业转型优化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内在向上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内生动力、市场潜力和要素支撑能力依然强劲。我们应着力固根基补短板,厚植发展新优势,积极融入内外两个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现代流通体系,成为全省重要的现代流通节点城市,增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再造发展优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打造区域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和供应链中心为重点,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为依托,以构建流通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为支撑,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统一大市场,着力打通经济循环堵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全面塑造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链接国际国内双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引领、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提高流通要素配置效率效益,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流通市场,发挥现代流通体系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中的纽带和通道作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创新驱动、改革增效。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深化流通领域“放管服效”改革,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加快流通领域科技赋能步伐,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降低流通环节交易成本,大力培育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整合,推动现代流通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总体统筹、协同推进。统筹推进流通基础设施优化布局、流通业态创新发展、流通主体提质发展、流通环境持续优化,协同推进现代流通业与农业、交通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联动发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流通信用体系,创新流通金融服务,提升流通治理水平,加快流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
——绿色安全、民生为本。统筹发展和安全,培育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和标准,发展绿色流通方式,增强现代流通体系韧性,提高流通体系绿色集约发展水平和应急保供能力。大力提高流通基础设施和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好发挥商贸流通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消费等民生功能。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市区域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和现代供应链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基本建立起开放立体、竞争有序、协调融合、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对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流通规模明显扩大。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95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公路货运量达到6000万吨、货物周转量达到250亿吨公里;铁路发送量达到4500万吨、到达量达到5000万吨;快递业务量达到6.4亿件;一批重点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实力发展壮大,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高,流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流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城际物流通道、环城货运通道、城市和城乡配送通道等物流通道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特色物流不断壮大,农产品、制造业等现代供应链体系基本建成,郑焦晋智慧物流走廊和城乡高效配送物流走廊效益充分发挥,河南省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作用凸显。
——流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流通领域数字新基建、信息新技术、行业新标准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化流通网络和商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流通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郑州都市圈重要的现代商贸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流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突破,流通业发展制度环境更加成熟,流通信用监管机制逐步健全,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具有河南特色的流通标准体系、信用监管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展望到2035年,现代流通智慧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流通业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流通主体,流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流通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更加成熟定型,全市流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构建高效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积极对接国家、省发展规划,统筹公路、水运等规划建设,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畅通便捷、绿色智能、安全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主动融入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普速铁路建设,加快构建“四纵三横”高(快)速铁路客运网络和“十字形”普速铁路货运通道,推动轨道交通网络、通道、枢纽融合。
1.打造高快速铁路主骨架。建成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新焦城际铁路,布局形成区域高铁枢纽。推进郑焦市域铁路快线(东西线)、郑焦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建设。谋划实施新焦城际铁路修武南经焦作南至焦作西站联络线、郑州至太原高速铁路、孟州至洛阳轻轨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交通区位优势。
2.提升普速铁路运输能力。谋划建设月山至随州铁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谋划云台山至神农山旅游观光线,打造南太行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轨道交通示范工程。
3.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孟州市产业集聚区铁路专用线、豫北中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焦煤集团、宝武物流等铁路专用线公铁海联运建设,优化运输结构。到2025年,铁路专用线建设里程新增24公里。
(二)完善高速公路功能网络。
1.推进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加强与郑州、洛阳、新乡、济源、晋城等周边城市的高速连接,加快构建“六纵四横”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到2025年,高速公路新增里程2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翻一番。建成沿太行高速公路、沿黄高速武陟至孟州段、焦平高速焦作至荥阳段、沁阳至伊川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焦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谋划沿黄河高速公路、郑州至焦作高速公路、焦作至陵川高速公路。构建南北呼应的沿山、沿黄高速快速通道,增强我市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国家副中心城市以及新乡、济源等周边城市的高速联系。
(三)打造内联外畅普通公路网络。完善干线公路通道网络,持续提升普通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效益,构建“七纵四横”干线公路通道网络格局。
1.提高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畅通性。以提升路网通畅性为目标,消除低等级瓶颈路段、断头路,优化路网空间布局,推进一批干线公路项目建设,突出对景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重要节点的服务保障。到2025年,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304公里,总里程达到1100公里以上。
2.持续加强“四好农村路”创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推动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创建走在全国前列。
(四)稳步发展通用航空体系。建成孟州市通用机场,谋划修武县(云台山)、山阳区、解放区、沁阳市等通用机场,加强与上街、巩义等周边通用机场联系,推动航空应急救援、航空物流发展。积极融入“空中丝绸之路”,加强与郑州新郑机场的地面交通联系,拓展航空运输业务。
(五)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场站。推进综合客货运枢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铁路、公路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打造豫晋交界地区综合客运枢纽。提升武陟县承接郑州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功能溢出能力,加快焦作东站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月山编组站智能化建设和东货场集装箱改造升级,提升集装箱办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六)建设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加强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系统建设,以及地理信息服务、移动应用、标准化信息管理等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产业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加强交通、旅游、气象等跨部门出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交通运输服务智能化、运输组织高效化、交通管理精细化。
四、构建现代高效物流体系
发挥豫西北、晋东南通道节点城市和物流门户的独特优势,以郑焦物流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省区域物流枢纽建设为支撑,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新物流模式为核心,以物流园区建设和物流企业培育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特色物流,全面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全市物流业转型发展,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
(一)完善物流空间发展布局。完善和优化物流空间发展布局。按照“一圈、两廊、三区、九园、N节点”的总体布局,积极盘活存量,有序发展增量,大力引导和支持集聚发展,加强社会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我市物流业集聚集约发展,增强区域物流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与郑州中心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物流格局。到2025年,郑焦物流融合发展集中区、焦西物流发展集中区和焦东物流发展集中区初具规模,覆盖全市的一体化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完备,区域物流枢纽功能显著提升,郑焦物流深度融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业态多元、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二)强化物流主体培育。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形成一批服务水平优秀、技术模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引导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转型,引进国内龙头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物流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有品牌的骨干物流企业。加强物流新业态、大项目培育和引进,服务好既有项目,加大物流项目引进力度。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剥离自身运输、仓储等物流组织,组建设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变“企业物流”为“物流企业”,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完善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物流企业诚信监督制度,引导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到2025年,打造一批省内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和现代供应链企业,培育新增一批规模以上和国家A级物流企业,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0家;建设2个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1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3个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60家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冷链物流体系。
(三)提升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开展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以标准化托盘及其循环共用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物流企业标准化设施设备升级和改造。建立社会化标准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盘活存量标准托盘,开展社会化租赁服务。充分发挥市物流标准化云平台功能,实现物流服务等信息高效匹配。加大物流标准实施力度,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制定工作。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各类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发展和信息共享。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运输工具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供应链管理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深化郑焦物流融合发展。持续推动郑焦一体化发展,围绕郑州都市圈物流中心城市定位,加快实施《郑焦物流融合发展规划》,深化两市物流产业体系分工协作,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构建互动、互补、互惠的物流业发展格局。加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中转服务,加快建设满足郑焦融合发展的综合物流通道和园区。持续深化郑焦两地在物流项目引进、高效配送、物流枢纽等方面的战略合作与部门协作,主动对接和承接郑州外溢物流项目向焦作转移和落地,共同研究建立郑焦物流融合发展的效益分享和协调机制,引导和推动区域综合性仓储功能向包括武陟县詹店地区在内的郑焦物流融合发展区集聚,将其打造为郑州都市圈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强与洛阳、晋城、济源、新乡等周边城市的协调协作,扎实推进区域物流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构建物流开放型发展新格局。
(五)发展特色物流。鼓励企业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智能化、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特色物流,深化“电商产业园+物流园”融合发展模式。实施物流模式创新发展工程,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数字物流平台转变,培育一批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支持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升级,建设专业型物流服务中心,开展跨境业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延伸,打造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进出口商品物流枢纽。
五、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持续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供需高效衔接、消费充分平衡、内外贸相互促进的现代商贸流通新体系,努力形成活力繁荣、开放通畅、安全有序的现代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省级品牌消费集聚区达到6家;创建1—2条省级商业步行街;河南老字号企业达到10家。
(一)打造高质量城市商业体系。
1.构建高品质现代新型商圈。
优化商贸网点布局。顺应当前消费需求不断变化,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构建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次中心、社区级商业网点、特色商业街“3+1”的商品市场新格局。
做大城市地标商圈。突出城市核心商圈引领辐射作用,对标全国一流商圈,优化规划布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核心商圈升级发展。加快提升丹尼斯商圈、百货大楼商圈、万达—王府井商圈等城市地标商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为城市商业名片和区域地标性商圈。鼓励商圈内各大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和商业街区围绕领时尚、聚潮流、汇品牌、创智慧的发展理念,开展名店、名街、名品、名商联动,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一线品牌入驻,不断提升城市核心商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升级改造传统商圈。积极推动全市老旧商圈及沿线传统商业设施、经营低效店面迭代更新和提档升级,推进实体商业软硬件设施改造和消费环境提升,加快新兴业态补充和功能优化,鼓励发展知名品牌店、时尚店、旗舰店、概念店、定制店等时尚新颖零售业态,完善吃、购、娱、游等消费要素聚集、融合功能,培育打造一批线上线下互动、购物服务体验融合、商旅文体协同的时尚消费中心和品牌消费集聚区,通过“业态场景重构+精准招商营销+智慧协同管理”提升商圈的经营效益和现代化水平,重焕三维、新亚、六号院、友谊商场等老商圈的新活力。
加快建设新兴商圈。积极推进城市商务中心区一站式商业综合体建设布局,加快世和万达广场、铜锣湾商业综合体、凯旋汇商业广场等一批全业态、升级版新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新晋商业地标。加快新兴商圈培育和整体氛围营造,突出商圈品质打造和发展模式创新,强化时尚餐饮、文化休闲、场景娱乐、运动康体、互动社交、直播电商、智慧服务等业态功能的融合构建,聚焦业态创新度、科技智能化和消费体验感,不断提高新建商圈的人流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强消费带动作用和成长潜力的新兴活力商圈。
2.推动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示范建设。政府、企业、商户三级联动,围绕强化规划布局、优化街区环境、提高商业质量、打造智慧街区、增强文化底蕴、规范管理运营等方面,规范有序高质量开展步行(商业)街改造提升工作。积极推进山阳潮街、大杨树商业街、壹里洋场步行街等一批区域性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不断提高步行街高质量建设和精细化发展水平。支持指导符合条件的步行(商业)街争创国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和“中国特色商业街”。谋划布局山阳故城特色街、影视城特色街、电厂遗址特色街等街区,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3.加快商品交易市场专项转型升级。
优化专业市场布局。分阶段有序搬迁城区专业市场,新建一批农产品流通、大宗商品贸易、个人消费服务等新型贸易平台,做大做强以鸿运商城为龙头的东部综合市场集群、西部工业原料城和南部农副产品市场集群,在搬迁中实现交易市场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传统商品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和数字化升级,推进电子交易结算、公共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交易方式和营销模式,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线上订货、云商直播等销售新渠道,提高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鼓励利用光伏能源技术,加强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建设绿色市场。推动汽车汽贸、家电家装等耐用消费品市场依托5G技术加快“互联网+”应用,完善商品购买、使用、维修、保养、报废等全周期服务,全面提升智慧消费体验。
(二)培育高能阶商贸流通体系。
1.加强现代商贸主体引育。内育外引品牌商贸企业,提升商贸流通业能级。鼓励商贸企业走品牌化、连锁化、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道路,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做认证、创品牌”,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力。支持老字号企业通过开展品牌保护、技术改造、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创新发展,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河南老字号”。支持商贸企业向生产、物流配送、金融、网络信息等上下游拓展,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商业企业双向融合,加快数据赋能,培育新技术、新模式转型升级、线上线下融合应用、供应链优化整合、全渠道创新发展等新兴数字商贸企业。
2.优化便民生活服务体系。聚焦社区商业品质提升和功能拓展,通过引进品牌企业、扩充现有网点功能、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等方式,配齐、创优、增强社区便民生活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便民商业中心建设,合理布局社区网点,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宜居化水平。引导百大超市、大张、丹尼斯、屈臣氏、永辉超市等国内外连锁企业到城市商业街区、居民生活区、公共服务场所建设改造便利店。加快推进社区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鼓励发展“一店多能”小店,提升社区生活便利度。积极发展自助售货机、蔬菜直通车、移动餐饮售卖车等可移动、灵活性商业设施。推动智能快递柜、智能冷冻柜、无人便利店等智能化设施全面进社区,提高社区商业智能化、便利化水平。
3.保障城市社区商业资源有效供给。按照“以人为本、集约建设、商居和谐”的原则,有序推进社区商业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鼓励老旧社区利用设施改造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闲置厂房、仓库、公有物业等闲置空间发展社区商业和养老、托幼、家政、医疗等便民服务,优化生活服务设施供给。发展组团式社区商业形态,重点建设社区商业综合体、社区购物中心、便民商业中心等集中型、综合性商业设施,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和生活舒适度。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备、功能完善、智慧便捷、服务优质、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邻里街区和邻里中心。
4.推动社区商业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以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社区商业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数字化、品质化水平,推动社区商业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城市建成区探索成立“政、企、商、民”四位一体的社区商业管理机构或联盟组织,引导采取政企合作模式,搭建智慧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社区便民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鼓励商家通过小程序、APP、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等向居民提供功能多元、公平安全、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便民服务。
(三)构建高效率城乡互动流通体系。
1.打造豫西北农产品贸易中心。加快推进芦堡农产品批发市场、金土地批发市场搬迁,积极引进郑州江山路陈砦水产批发市场,加快万邦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形成集群效应,打造豫西北晋东南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逐步成为服务郑州都市圈的农产品贸易中心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充分利用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焦作查验场优势,招引国内外肉类贸易商、加工类企业入驻,做大做强肉类贸易和加工产业,把焦作培育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进口肉类流通性加工、交易及分拨配送集散地。完善农产品数字化、智慧化流通体系,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供求信息和物流信息,打造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推动农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建设一体化的、可追溯的、集农产品的交易、物流、增值加工、物流金融、信息等于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体系,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业发展。
2.完善城乡商贸网点(络)布局。统筹城乡商贸业协同发展。科学规划布局县(区)级商业中心和乡镇商业集聚区。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推动的方式,鼓励城市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发挥龙头作用,以中型、小型连锁便利超市为发展依托,创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将城市商贸流通中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等优势延伸到农村地区。补齐城乡商业网点短板。推动城市流通企业、快递企业完善网点布局,鼓励老旧小区改造时增设流通设施,新建住宅区规划配建一定面积的社区菜店、便利店、快件寄递点等流通网点,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健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的各项功能。对乡镇、农村地区商品批发零售网点进行提升改造,健全乡镇、农村地区商贸流通服务功能,为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提供发展基础。提升乡村商贸服务能力。将城市优势商贸流通产业引入农村地区,鼓励本土企业在城市郊区以及农村城镇地区建立大型商场,通过连锁经营以及物流配送等方式逐步将网点扩展到农村地区。引导农村地区小微型商业网点以加盟方式与连锁商贸企业合作,实现农村地区超市专业化经营。
(四)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以“焦作跨境电商生态圈”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以“一园区一平台”(一园区: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一平台: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暨企业孵化平台——焦作师专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为基础,加大创新力度,构建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到2025年,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培育出1—2家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1.加快电商平台建设。提升焦作师专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德众保税物流园、中国·焦作直播电商产业园等支撑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电商项目建设,实施焦作市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加和跨境新零售等项目建设。支持“金土地”“百大商城”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自建网上商城开展网络批发、零售业务。围绕“太极文化”“四大怀药”等本地特色产品与知名品牌企业、老字号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网络消费体验,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网购服务。推动淘宝大学项目落地,进一步推动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培养我市的电商、新媒体、新零售、大数据等人才,打造电商产业聚集高地。
2.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快递、邮政、物流等企业在农村建设服务网点。加强农村电商品牌打造,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利用电商平台创新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宣传营销活动,打造以各县产业优势为基础的县域特色电商产业带。
3.加快社区电子商务发展。培育“社区电商”发展新模式,引导生鲜产品、家政服务、社区配送等新型社区电商发展,满足社区群众消费个性化、便捷性和多样性需求。鼓励完善社区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以自建物流或引入、嫁接第三方物流发展专业配送,发展门店自取、就近配送和发展社区共同配送与智能配送相结合,扶持本地社区电商企业。
4.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融入河南自贸区建设,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支持“焦作跨境电商生态圈”项目建设,推进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开展。依托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积极申建焦作市综合保税区;依托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焦作查验、进境动物隔离场,通过延链、补链,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链、生态链,打造跨境电商发展服务平台。探索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欧美、中东、非洲、东盟、南美等地并购或设立展示中心、营销中心和批发市场。
六、打造郑州都市圈现代供应链中心
立足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开放优势,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为路径,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加快形成区域现代供应链中心。
(一)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服务能力。
1.增强骨干企业在制造供应链的组织能力。推动制造企业向供应链上游拓展协同研发、众包设计、解决方案等专业服务,向供应链下游延伸远程诊断、维护检修、仓储物流、技术培训、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增值服务,增强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资源整合能力,打造主导供应链体系的“链主”企业。引导传统制造业领域骨干企业提升供应链精细化水平,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提高铁路运输比例。支持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电子部件等行业企业以技术合作、配套服务为纽带共建区域物流中心,扩大“点对点”直达运输供给能力。支持流通企业针对电子、食品、医药健康等消费品制造产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寄递服务,加快连接消费者“最后一公里”建设。
2.推动制造业与流通业融合创新。统筹产业集聚区等工业园区内生产制造设施与流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用地安排,支持大型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推广标准化装载单元,发展单元化物流。促进工业互联网在流通领域融合应用,推广应用智能感知、标识解析、物联网、云计算和无人机、新能源车等智慧物流技术装备,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提升制造业供应链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基于供应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业务流程融合协同,引导物流、快递等流通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二)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质量。
1.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依托我市“四大怀药”道地产区优势,提升产地初加工、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功能,完善“四大怀药”跨区域产销链条,促进流通节点有效衔接。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各类市场主体与产地对接,加快构建覆盖农产品和生物医药加工、运输、储存、分销、零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鼓励大型电商、邮政、快递和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建立完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服务规范和运营机制,以乡镇为重点,延伸农产品供应链,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统一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等供应链服务。发挥供销系统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开展农资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推动传统农资流通企业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
2.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末端支撑能力。加强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功能的产地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配备产后清洗、加工、预冷、烘干、质检、分级、包装、冷藏等设备,鼓励建设移动型、共享型商品化处理设备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支持传统农批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等优化分区布局,加快仓储、管理、交易、配送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升级改造,探索联合采购、统仓统配等模式,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供应链末端惠民服务能力,畅通农产品流通“微循环”。支持智慧街区建设,加强农商互联对接,鼓励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市场、连锁超市和“供销e家”等积极向农产品供应链上游延伸,进一步做实做强农产品销售专柜、专区、专档,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3.促进农业供应链组织形式创新。优先选择粮食、果蔬、药材、肉品等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以流通贸易型为龙头的农业合作组织,加快推广“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农产品流通新模式,促进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与优势产区开展合作,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形式,强化农超对接,开展农产品直营直供和网上交易,创新“厂家直供、基地直采”等供应链模式,打通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
(三)提升商贸流通供应链组织效能。
1.提升商贸流通供应链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供应链企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利用数字科技赋能改造供应链系统,以数据为核心推动供需资源高效调配和精准匹配,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提升供需匹配能力和连接水平。鼓励住宿、餐饮、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行业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交易平台,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推进城市居民生活供应链体系建设,构建集智能交通引导、信息推送、消费互动、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智慧物流,发展多功能多业态特色商业街区,提高居民生活智能化和便利化水平。
2.推动商贸流通供应链企业组织能力。鼓励商贸流通供应链企业与原产地、生产商、产业集群系统对接,探索建立交流协作、利益共享、税收分成实现机制,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平台赋能,积极培育总集成总承包、综合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支持商品零售、现货交易、餐饮住宿、电子商务等企业发挥需求引领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引导供给端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加快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和业态升级,构建形成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实现流通业与制造业供需精准匹配、耦合共生、服务丰富优质、运营灵活高效、模式互惠多元的产业协同。
(四)打造供应链创新发展平台。
1.发展制造业供应链平台。聚焦我市优势制造领域,打造一批数据多源集成、服务全链共享、资源跨域协同的特色行业供应链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建设基础性、功能性、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行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集聚政策咨询、信息聚集、经济预警、研发支持、物流配送、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等服务功能。发展供应链协同平台,整合上下游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供需对接、集中采购、统管库存、支付结算、物流配送等功能整合,提高供应链自动补货、快速响应及资源共享能力。
2.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和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带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完善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云端协同、全程覆盖、开放共享的农业供应链大数据体系。建设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统仓统配供应链服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商零售终端,推进农产品产销线上对接交易。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平台功能,为市场商户提供线上展示、网上支付、订单管理、统一结算等电子商务服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供应链交易平台。
3.发展服务业供应链平台。支持优势电子商务平台和品牌网商整合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和服务等环节资源,形成全程可控、响应快速的电子商务供应链平台。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围绕医疗健康、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行业,建设一批数据智能驱动、线上线下协同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流通企业、服务供应商与服务业企业实现系统对接,构建流通与服务、生产、消费各环节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引导服务供应端围绕消费需求端优化配置资源、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推进建设政府采购服务类供应链平台。
(五)发展全过程绿色供应链。大力倡导绿色制造、绿色流通,强化供应链绿色监管,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体系,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逐步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鼓励流通环节推广节能技术,以大型商场、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企业等为重点,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和节能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绿色流通企业。推动绿色仓储发展,重点推广密集型货架系统、节能照明系统、物流周转箱循环共用、标准托盘循环共用、绿色包装技术等,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积极扶植绿色产业,鼓励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行政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环保产品、设备和设施,推动形成绿色制造和消费供应链体系。鼓励生产回收企业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建设线上废弃物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
七、构建及时高效应急流通体系
(一)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水平,建立系统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物资需求特点,参照省级储备物资名录,制定焦作市储备物资名录,加强粮食、能源、抢险救援、医疗用品等物资储备。统筹考虑重点物资需求、产能空间分布,优化区域布局,谋划建设覆盖全市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结合各类应急储备物资特性,建立与市场高效衔接的轮换机制,确保储备物资常储常新,构建满足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统一高效协同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二)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探索分级、分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物流预案和响应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交通运输协调机制,制定应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保障应急物流运输渠道畅通,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推动建立供应链服务体系,完善应急供应链的智慧分级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从供给、需求、设施设备、信息、政策等方面建立应急供应链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加快建设集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捐赠分配、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分拨配送、应急需求等各方面信息的应急物流与供应链协同调度平台,确保应急资源可找、可取、可用、可控。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击能力强的应急流通体系。
(三)提高物流体系应急保障能力。依托重要物流节点,支持建设布局综合性应急物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应急功能,提高餐饮、医疗等应急能力。配备完善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应急保障功能,打造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物流基地。推动铁路快运、公路转运、通航运输等方式多元替代,强化干线、支线、末端应急物流组织衔接,提高应急物资接取送达效率。
(四)加强应急物流管理。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健全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制度,将道路货运、大宗物流、仓储和邮政快递等骨干企业纳入应急物流队伍名单。强化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部门与物流快递企业合作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流“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依靠社会力量存储、管理、供应、调运应急保障物资的机制,完善跨区域应急协同保障和储备调运制度。
八、构建现代流通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一)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以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等商品为重点,建立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升重要产品流通追溯体系运行质量。
1.统筹规划全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围绕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产品,统筹规划全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打造全市统一的重要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平台(通道),接入“焦我办”APP,向公众提供追溯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
2.推进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以菜篮子、粮食和“四大怀药”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设。推动追溯管理与农产品准出、市场准入相衔接,推进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初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生产、销售、消费众要素的有效对接和整合,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
3.推进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食用植物油、酒类等重点食品以及食品原料等产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
4.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药品全品种、全过程追溯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药品追溯体系,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实现药品来源可溯、去向可追。建立以植入性医疗器械为重点的高风险医疗器械追溯体系。
5.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规范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质量管理,以推广电子追溯码标识为重点,加快种子、农药、兽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追溯体系建设。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环节管理,建立经营使用环节全程追溯监管。建立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销售制度,确保追溯信息完整对接。
6.推进特种设备追溯体系建设。以电梯、气瓶等产品为重点,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大数据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追溯体系,实现对电梯产品的制造、安装、修理、改造、维护保养、检验全程信息追溯,实现气瓶产品的制造、充装、检验等过程信息追溯管理。
7.加强化学品管理。以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等产品为重点,采用电子标签等自动识别技术手段,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销毁等环节,推进危险品出入库信息动态管理,形成危险品信息追溯系统,实现全程安全监管。
(二)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提升优化现有信用平台功能,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1.建立流通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体系。完善“信用焦作”平台建设。建立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各领域信息完整的流通体系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建立信用信息采集目录,及时、准确、全面记录市场主体在企业开办、日常运营、社会义务等方面的信用行为,鼓励市场主体在“信用中国”网站或其他渠道上自愿注册资质证照、市场经营、合同履约、社会公益等信用信息,并对信息真实性公开作出信用承诺,授权网站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共享与应用。将守信、失信记录建档留痕,做到可查可核可溯,并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中国政府网及相关部门门户网站等渠道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
2.建立流通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机制。依托“信用焦作”平台,结合部门行业管理数据,整合各类信用信息,建立评价模型,形成针对流通市场主体的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信用综合评价机制。以相关司法裁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处理结果为依据,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制度,按程序将涉及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违法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流通体系相关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建立重点关注对象名单制度,对存在失信行为但严重程度尚未达到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标准的流通市场主体,可实施与其失信程度相对应的严格监管措施。完善信用管理操作流程,明确认定依据、标准、程序、异议申诉和退出机制。
3.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以流通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为依据,对市场主体进行信用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等级相结合,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将事前承诺、事中评价分类、事后激励约束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过程。
九、着力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一)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1.丰富供应链金融产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一企一策”和市场化原则,研究开发服务电商平台、物流领域等流通企业的金融产品,推动流通企业在手订单的质押、担保,推进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及应收账款、仓单等动产质押贷款业务发展,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与核心流通企业和平台企业合作,依法依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货单融资和保险、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整合银行、保险机构等,设计融资服务产品,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核心企业发债融资,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标准化票据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服务于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
2.健全供应链金融健康运行机制。优化供应链金融监管机制,对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尽职调查、审批流程和贷后管理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监控,运用科技手段建立完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交易真实性审核和全流程监控。鼓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相关主体加强信息协同和共享合作,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金融服务效率。
(二)优化流通领域金融软环境。
1.加强流通领域金融保障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根据流通行业特点,积极参与流通要素市场交易、提供融资、担保、保险等综合服务,提升流通领域融资对接精准度和实效性。引导流通企业用好金融扶持政策,推动特殊时期低成本资金、普惠性金融服务政策红利更多惠及流通领域。建立流通领域融资项目库,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探索推进设立流通领域产业基金,加强产业基金项目库建设,推动产业基金在促进流通领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流通产业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快速发挥实效。
2.完善流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对接国内外贸易规则,提高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服务类机构规范开展流通领域金融业务的能力。引导保险机构加快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和保障范围,丰富流通各环节保险供给,为流通领域企业提供各类优质保险服务。推动农产品、化工产品、金属材料等领域期货产品提质扩面。发挥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商贸、交通物流、农村流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流通领域保险、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合理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优化新型消费相关支付环境,规范流通领域金融服务收费行为,降低流通交易成本。
3.推广流通领域“信易贷”。重点聚焦银企信息对称,推广实施“信易贷”模式,探索设立“信易贷”专项风险缓释基金或风险补偿金,打造流通领域“信易贷”特色品牌,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
十、强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实化工作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完善督导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流通体系建设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撑。全面落实国家、省流通体系建设各项政策意见,解决制约流通体系建设的土地、税费、用水用电价格、人才、资金等各类问题,简化流通企业行政审批和环评程序,优先保障流通项目建设用地。提高流通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比重,健全专班推进工作机制。
(三)完善统计体系。建立健全流通体系统计制度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做好流通体系宏观指标的调查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反映我市流通体系的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流通体系从业人员在职培训,不断优化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骨干企业联合建立流通体系培训和试验基地,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强化高层次流通体系人才引进。
(五)发挥协会作用。加强流通体系各行业组织建设,强化相关行业协会自律、协调和服务等职能,支持流通体系各行业协会参与规划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市场诚信体系、标准技术推广、信息统计分析、资质评定、人才培训、交流合作等工作,发挥行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附件:焦作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