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纳问网 > 杂谈 > >正文

古诗江南

摘要1、全诗原文如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第一句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只有江南的美景十分美丽...
1、全诗原文如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第一句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只有江南的美景十分美丽,才能让诗人时时回忆起来江南的时光。三四句通过写江南的美景,江花像火一样红艳,江水像是被染绿了,色彩鲜明,彼此相称,更突出了江南的美景。最后一句反问,这叫我怎能不怀念江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使整个诗篇悠长而有韵味。 (来源:文章屋网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题记 鸡鸣,我便起身坐在梳妆台前,“小姐,公子今日归来。我们何时起身去往白频洲呢?”丫鬟茹缤拿着黑褐色的牛角梳梳着我那乌黑而油亮的长发。我怔坐在梳妆台前,是啊,他今日归来,可曾还记着我呢?我朝茹缤言道:“你先出去吧,今日我想亲自梳洗打扮,走时再唤你。”茹缤点点头,侧身出了厢房并带上了门。涂上胭脂,贴上花黄,盘起长长的云鬓,饰盒中那两只发着金光的发簪正是他的信物,我将它盘上发上。梳洗打扮完后,心中便涌出一种不言而喻的兴奋,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白频洲上,四处开满了白频花,阵阵风过,白频花飞舞着,这正如同我的心情,一荡一荡。船只多了起来,一艘又一艘。时间已过一个时辰,那只船只为何还不出现?“小姐,可能公子是下午才来呢!要不我们先回去吃吃饭?时间长了,老爷会气的。”茹缤推了推我的手,皱了皱眉。我摇摇头,答道:“不回。”茹缤委屈地甩甩手,“小姐,我会饿坏的,你也会饿坏的。”我没有答言。船只上的船夫来来往往了几趟,都催着我回去。我不言。茹缤见我这样,也只好作罢,自己回去了。那艘红色旗帜的船出现了!是他吗?我站起来张望。船中走出的,并不是!哎,如今北方已定,匈奴已退。国内和平,没有战乱了,可是,子卿,你怎么还不归来?我等了又等,如今已经3年了,你还好吗? 皎洁的月光洒在我妆容精致却面露疲备的脸上,夜,越来越静,冷风阵阵,身边却没有那个原本可以为我披上棉褂的人。你,到底在哪?洲边顿时驶来一艘挂有深红色旗帜的船艘!白衣翩翩的男子走下船来,那是他吗?我走下江楼,走向船只,那男子正视着我,我定神看了看,不是他!我转身要走,却被他一手扯住,“暮雨,这些年可曾好?”声音很是熟悉,可是他却是不是子卿!我扭过头来,挣开被他扯住的手,“公子,我不认识你!”我低声道。“暮雨......当真不识我吗?” 江南古村话文石 作者 李柳生 不是巧合,应是机缘。 初冬时节,当太阳还懒懒地半探出头,我们便踏上了离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距城区20公里)处被香樟、竹丛、藤蔓包围的,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古村——文石村。 记不起这是第几次造访了,但每一次亲近她,总有不同的收获和感触。渐近古村,远远地,传来了狗吠、鸡鸣声……古村就在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脚步声中,醒了! 热情好客而憨厚淳朴的村民见有客人到来,倒茶、让座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有二百余户村民皆为李姓的村子,“叙伦堂”是村中惟一的一座总祠,随行的村民李老伯介绍说“叙伦堂”是文石古村的形象标志,也是文石人敬祖的神圣殿堂。为三进式建筑,面积近一千平方米。门廊三开,红石狮庄严威武的守侯着的古村落,捍卫着近千名“西平王”的后裔。“西平第”祠内雕梁画栋,六根红米石石柱直通瓦楞,据李老伯讲解:红米石石柱直通瓦楞有武将上通天子、直达乾坤之说。廊柱上有6对石刻楹联;大殿上方摆有长225公分、高126公分、宽60公分的红石刻花条案;同治六年木制的李氏族规匾额,至今仍高悬堂上,让人叫绝的是“叙伦堂”前石柱上的嵌字联(嵌字联是文石楹联的一大特色)。上联:“叙渊源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根基牢固”,下联:“伦大小子孝孙贤事业有成人才辈出”。上联嵌“叙”字,下联嵌“伦”字。总祠外看巍峨高大,内部雕龙画凤,工艺精湛。虽历经岁月磨砺,至今仍光彩焕发,彰显着家族无限荣耀。 文石古村,文风鼎盛。见证古村先人的文化底蕴,我们从文石村村名的传说中便不难看出。据说:文石在宋朝时赣江就绕村庄而过,不管春夏秋冬村民们过河只能涉水,有一天一位神仙想帮助村民,扮着一凡人的模样与村民一同过河,走到江中心时,这位仙人用手在河中央一指道:河上怎么横着石头?经他这么一点化,一块石头立即横在了河中央。于是这个村庄便取名为“横石”,后来有人嫌“横”字不文雅,将“横”字改谐音为“文”,便有了今天的“文石”村。从村中古建筑中的楹联和门额中也处处可见古村先人的文华:“大夫第”楹联“杰栋霭丹霞江山萃秀,祥光腾紫气门闾含辉”;“忠武第”楹联:“仙李盘根开田地,篁竹劲节盛文明”;“九栋屋”后门有一石刻联:“峰耸螺山迎爽气,门环鹭水引薰风”,还有“书可读田可耕我祖考曾遗传家之训,凤斯鸣马斯倚汝子孙莫负报国之忱”华美俊朗的联语,让我们犹如穿过了时空隧道,走进了古儒书院,耳边回响着“之乎者也”的朗朗话语。 目前,全疆15个地州市的新闻媒体及网站都启动了“万个故事献祖国”本地篇的报道,一批批感人至深的故事,仍在讲述,精彩还将继续。 村里有个活雷锋 买提肉孜・克斯木是新疆民丰县叶亦克乡色格孜乌依村一名普通农民、个体工商户。提起买提肉孜-克斯木,叶亦克村的人都会由衷地称赞,他是村里的活雷锋。 买提肉孜・克斯木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农牧民,但看到该村38名到了入学年龄,却因为村里没有学校,上不了学的孩子,他心里难受极了。在得到家人和村里的支持后,买提肉孜拿出自家全部3.8万元存款购买木料等建筑材料,在村里建起了一座142平方米的教室和教师宿舍。在民丰县乡村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色格孜乌依村小学终于正式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实现了孩子们的上学梦。许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学校已由国家投资兴建,变成了一座非常漂亮的学校,但买提肉孜・克斯木仍然是该校的名誉校长,一直在为教育教学及学生们倾注着自己的心血。 原色格孜乌依村支部书记努日・吾拉依木说:“我们刚搬迁到色格孜乌依村,村里没有学校,学生上学要到别的村去,路途很远,很困难。买提肉孜找到我,要求自己出钱建学校。当时村里条件差,没有钱,我们就出劳动力支持他。他为我们村的学校建设打下了基础。买提肉孜是有长远眼光、值得我们大家都尊敬的人。买提肉孜在村里开着门市部,在家里养着育肥羊,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教育的同时,心里还惦记着色格孜乌依村和其他村子里的20多户困难群众。过年过节去看望慰问,平时如果谁家有困难,买提肉孜也总是会伸出援助之手。” “我和儿子都是残疾人,买提肉孜・克斯木常来帮助我们,给我们送油送面,送衣送鞋,我们心里特别感激他,祝买提肉孜全家幸福,生意兴隆。”色格孜乌依村农民吐米尔・买提肉孜说。 买提肉孜・克斯木说:“支教助教,让孩子都进学校读书,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我没有多少文化,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在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我还会继续帮助困难群众。作为我村小学一名名誉校长,我会一如既往发挥作用,关心支持村小学300多名学生的学习,解决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的午饭问题。我还计划寒暑假日,免费接送在县城就读的叶亦克乡寄宿学生,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哈萨克族农民赛力克的“飞天梦” 新疆尼勒克县有一位哈萨克族农民,他一直追求造飞机的理想从未放弃。许多人会觉得很荒诞,但了解他之后,人们都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他就是尼勒克县克令乡群吉村农民赛力克。 从小热爱学习、聪明懂事的赛力克,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从小就喜欢鼓捣各类物件,起初他对拆卸钟表感兴趣,渐渐地,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摩托车等物件也成了他拆卸的对象。因此小时候,周围的人就送了他一个绰号――“机子师傅”。1987年,赛力克初中毕业后,无意中看到了介绍莱特兄弟的故事,而哈萨克族最崇拜的就是翱翔的雄鹰,那时起他萌生了一个想法,长大后要学习造飞机,像草原上的雄鹰一样在蓝天自由翱翔…… 1988年,因家里兄弟姐妹多,作为老大的赛力克决定不上学帮家里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父母得知后怎么也不同意,最终父母也没有拧过倔强的儿子。1988年10月,赛力克在尼勒克县农机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拖拉机驾驶技术培训学习,从小有农机修理天赋的他一边开拖拉机挣钱维持生活,一边自学农机修理技术,无论多忙多累他都不会忘记看书学习,最后,他拿到了县级农机培训合格证。经过不断学习,2007年11月,他又取得了国家级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手里拿着红色结业证,赛力克脸上充满了自信的笑容。 农民的生活枯燥而琐碎,改变了赛力克的模样和性格,但他从没忘记最初的梦想。 赛力克的家里到处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零件,他拆了装、装了拆,没黑没夜地潜心研究农机技术,不断改进。2008年11月18日,赛力克申请改进拖拉机知识产权,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 如今,赛里克每年仅农机修理收入就达10万余元,发家致富后的他时常帮助周边困难群众,无偿教他们技术,带领他们一起致富。“尽管造飞机的理想越来越遥不可及,但我还是要将眼前每一件事都视作追求理想的过程。”赛力克说。 夏代提汗给汉族邻居送馓子 在新疆鄯善县达浪坎乡玉旺坎村五队的一条乡村道路两边,住着十几户人家,他们喝着一样的坎儿井水,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在不同的村里生活却结下了深厚的民族团结情,夏代提汗・阿不都就住在这里,她与住在这条道两旁的汉族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不仅有事没事走动走动,而且夏代提汗还坚持二十年如一日地逢年过节都要给这些汉族邻居送去自己做的美味馓子,这件事在夏代提汗看来只是一件普通事,但坚持二十年如一日去做却是一件不得不让人非常佩服的事儿。 一脸的笑意,性格开朗,没有开口说话先听到的是爽朗的笑声,热情开朗是人们对夏代提汗的评价,这样一位女性一定会感染你每天笑口常开,夏代提汗说起家里人对她送馓子的支持,脸上洋溢着一脸的幸福,最初是自己一个人的想法,自己一个人忙着做馓子送馓子,后来送的次数多了量大了,家里的人也帮助自己做馓子,“家里人说这是一件大好事,送给大家品尝自己的手艺,让更多的人分享幸福,我们也有幸福感,我们支持你。”家里人的肯定给了夏代提汗更多的动力,也更坚定了她要把这件事坚持下去的决心,所以她说自己这么多年做这件事非常开心。 说起当初送馓子的想法,夏代提汗・阿不都说是因为过了年去对面的汉族邻居家拜年,发现他家因为没有时间做,所以过年没有馓子,过年是需要喜庆气氛的,没有馓子这个形状如圆盘意思是团圆的美味怎么能行,于是她当即回家就做了馓子送了过去,他们在吃惊的同时也非常感谢地收下了。 只要吃过夏代提汗做的馓子,人们都会说这馓子非常有特点,筋道香脆、酥软可口,吃过还想吃,那长长的馓子虽是用手做出的可表达的是一颗心,那圆圆的馓子如同民族团结的圆一样,这半边是维吾尔族,那半边是汉族,放在一起的就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情谊,团结在一起才是一个整体,才能是一个圆满的圆。 坚守高寒山区讲台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巴音布鲁克寄宿制学校位于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四面雪山环绕,常年积雪,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工作17年来,阿力太始终致力于巴音布鲁克高寒山区教育,把17年青春岁月献给了高寒山区的孩子们。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2013年她被中央电视台誉为“最美乡村女教师”。 17年来,阿力太一直担任班主任,她的学生有汉、维、蒙、哈等民族,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防止学生辍学,她不惧山路崎岖、高原缺氧,夏天骑马淌过齐腰的河流,冬季零下48℃低温,踩冰踏雪,每学期坚持骑马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确保她所教班级没有一名学生辍学。她说,有一次骑马带记者去贫困学生家采访时,由于水流湍急,险些被河水冲走,她紧紧抓着马鬃才得以脱险。即使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但为了巴音布鲁克高寒山区教育事业,她十七年如一日,从不言苦,从不言弃。 17年来,阿力太把每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照顾,学校是寄宿制,最远的学生离家170多公里,平时无法回家,只能等到寒暑假才能回家,她就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给学生洗头、洗衣服,让每个学生都干净整洁的去上课。学生生病时,她彻夜操劳,买药喂药,看着学生难受自己比学生还难过。她害怕学生在长身体时期,营养补充不足,经常把学生带到家里亲自下厨给他们做饭,改善伙食。冬天天气酷冷,零下48度,一些贫困家庭学生穿不上保暖衣,她总是自己掏腰包为学生买棉衣。对孩子们来说,阿力太老师的家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学生都亲切地叫她“妈妈”。为能更好照顾学生,2009年阿力太搬到学校宿舍,开始以校为家,无微不至地照顾每一位学生。她说,能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容,这就是自己最大的安慰和幸福了。 2012年6月30日凌晨5点,巩乃斯镇发生6.6级地震,她所在学校震感强烈,当时学生都在熟睡中,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她的学生从小在蒙古包长大,从未经历过地震,更不知道地震来临该如何逃生。她迅速跑到宿舍将学生一个个叫醒,想方设法稳住他们情绪,将学生全部安全送离宿舍,她才最后一个跑出来。这时,她想起儿子和爱人,是否还在熟睡中,是否安全,赶紧打电话询问,知道一切安好后,她长舒一口气,眼泪便流了下来。震后几天,她和学生们几天几夜住帐篷,吃泡面,悉心安排学生食宿,不断调整学生心态,减轻了学生的恐惧和不安。在困难和灾难面前,她能做的,便是和她最爱的学生守在一起,苦乐同享、同担。但是,家里亲人的苦与乐,她只能往后拖延。 如今,阿力太教过的学生们工作在社会的各个地方,不管何时回到巴音布鲁克,他们都会做同样一件事,就是去看望阿力太老师,那个曾经给他们洗衣做饭、骑马送他们回家、说着“你们都是我的孩子”的另一个妈妈。 赛买提和汉族哑巴兄弟

古诗江南

提起聋哑人蒋金才,阿勒泰市一牧场克孜塔斯分场的人们都知道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当蒋金才遇到了维吾尔族青年赛买提,他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不再是无家可归,不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孤儿了。五年来,他和赛买提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生活得很幸福。 蒋金才幼年的时候,他的父母相继病逝,只留下他和哥哥相依为命。由于哥哥的生活条件很不好,蒋金才不愿意连累哥哥,先后在一牧场白酒厂务工。也就在酒厂务工期间结识了维吾尔族青年赛买提夫妇。 赛买提的妻子马青莲是个回族姑娘。赛买提和妻子马青莲生在一牧场,长在一牧场,结婚在一牧场,工作也在一牧场,同样下岗也在一牧场。下岗后的赛买提夫妇开馆子、卖牛羊肉。日子越过越好。日子过好了,赛买提响应党的号召,干起了肉牛养殖,因为缺少人手,赛买提将蒋金才叫到家里做个帮手。按月给蒋金才发工资。经过五年的相处,蒋金才成了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他们都习惯了叫他“哑巴”。 有一次,赛买提看到自己家的拖拉机不见了,很着急。不多时,哑巴开着拖拉机拉着一车草回来了。赛买提很担心哑巴,因为耳朵听不见,开拖拉机很危险。赛买提叮嘱哑巴以后再也不能冒险了。还有一次,赛买提带着哑巴去跟朋友一起喝酒,喝酒喝得兴起时,朋友手舞足蹈起来,哑巴以为是要和赛买提打架,站起来,呀呀的喊着不让朋友动赛买提一个手指头。回忆起和哑巴在一起的快乐日子,赛买提有些激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本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大部分人以打猎为生,一部份人种点野菜、地瓜之类生活。村中有个叫成三的年轻人,平日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又喜欢调戏别人老婆,常被村人追打羞辱,因此就躲在山中苟活,利用晚上回村偷些东西过活。全村人都对他恨之入骨。 有一天,成三在山上肚子饿了,想挖一些野笋,地瓜之类来果腹,就到处挖啊挖啊,竟挖到一具尸体,样子极为恐怖,似乎死了几百年,脸和身子都烂的不成人形,他虽然肚子空空的,也不禁呕了几口酸水出来。成三本想拔腿就跑,但是仔细一想,或许尸体上有一些值钱之物,就蹲了下来仔细检查。虽然整具尸体都已烂成糊状,但似乎头上有一张黄纸,上面的字已看不清楚了。成三找了半天,结果什么也没有,死尸身上所发出的怪异腐味,更加闻之全身不对劲。于是赶紧把死尸埋了,到别处找食物。 自从成三看过那具死尸后,整个人就觉得难受,一天天消瘦,牙齿也渐渐变黑,全身无力,昏昏沉沉,好像中了尸毒。 过了一个月,大家发现成三好久没上村来偷东西,心想可能死在山上,正高兴的时候,却看见成三呛呛踉踉地走来,要求村人到城里帮他找医生。这些村人哪一个没吃过他的亏,哪里会帮他? “啊!算了,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再怎么说成三也是一个人,我们也不能就这样看他死啊!”村长这样说着。又带他回去洗澡,又煮一些东西给他吃,想不到成三稍微好些了,又想调戏村长的女儿,被村人发现后,大家将他打个半死,丢在后山草丛中让他自生自灭。 过了几天,又见成三一身病地求人救他,这次,村人不但没给他东西吃反而狠狠打他一顿,然后将他绑在树上。 村中有人看不过去,说这样太过缺德,会受报应。但几个壮丁一个字也听不进去,硬是把他绑在树上。 成三在树上没几天就断气了,尸体发黑带青,眼睛也变为灰泥状,发出的尸臭非常难闻,村中许多妇人和小孩闻了就不舒服。村中几个壮丁看到这个情况,就商量把成三尸体放下来,好好埋了,才不会让大家感染尸毒。大伙都同意了,不过白天大家都有活要干,就决定晚上去埋成三的尸体。到了晚上,大伙吃过晚饭,拿着火把要找成三的尸体时,想不到竟然不翼而飞。根据树上被撕裂的绳子来看,好像是成三自己挣脱的。成三是尸变了!! 大伙一提到尸变就吓的到处大叫,全村顿时吵翻了天,家家户户钉紧门窗,妇人小孩都躲入房子中,壮丁们拿着刀,锄头,个个神态紧张…… 根据老一辈的人说,八十年前,这个村子也发生过尸变。 那时,一个恶霸被人杀死,邪气未除,成为僵尸到处害人,后来被一个跛脚道士所伤,就逃走了。成三应该是受到这个尸体感染,才会变成僵尸的。说到这里,大家都后悔没救成三一命,不然就把他烧了,以防尸变。当天晚上,大伙找到三更天,都没发现成三影子。 “或许不是尸变,我们太紧张了吧”有人怀疑的说道。 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主意,就同意停止搜寻。当大家正想回家休息时,突然听见张老头家有惨叫声,急忙跑去看个究竟。 一进门口,就看见张老头的尸体被吊在梁中央,地上的鲜血像几十朵梅花般散着。张老头的媳妇儿也被咬了几口,满身是血的躺在床上,身旁的三岁小孩被咬的骨头都露了出来。 大伙一见到这个惨状,都吓的浑身发抖,手脚发软的怔在原地。只听得门外一家接一家地传出惊悚的哀嚎声,大伙只得又朝着惨叫声方向跑去,最后,壮丁们终于正面遇上成三,还未交手就被其相貌震摄。它的眼睛像沾满血浆的玻璃球,黑暗中发出红光,牙齿又尖又利,连着少许血肉及毛发。几个壮丁见到这个形象,早丢下武器落荒而逃,而其他有家有室的不得不鼓起勇气跟它一拼。 岂知成三力气大的异乎寻常,身上也不知被砍了几刀,不但没事,一个转身,又一个壮丁中倒下。这样一来,大伙已失战意,躲的躲,逃的逃,全村死了一大半,而一些躲了起来的生人闻到其他遇害村人的尸臭,也渐渐不对劲了,一个个昏死过去。这时,可说全村都是死人了。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