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存款化”困局与突破(银行理财“巨亏”,一天亏损赶上一个月收益,年轻人理财全面沦陷)-通用辅助讲明解答
提要:
1、风险偏好下降趋势从产品端渗透到资产端,理财产品大幅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理财资金“存款化”明显。
2、2024年存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利好银行理财市场。理财机构应把握机遇,平衡好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优化负债结构和资产配置,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推动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2024年初,银行理财市场延续了2023年以来先抑后扬的走势,逐步走出“破净潮”“赎回潮”阴影,回暖趋势渐明。但与此同时,风险偏好下降趋势从产品端渗透到资产端,理财产品大幅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理财资金“存款化”明显。从短期看虽然有助于业务规模企稳,但迫使中收费率承压,中长期不可持续。
长远来看,银行理财应坚持“受托理财”本源,引导客户修复风险偏好,实现自身降本增效、服务实体经济和助力居民财富积累的多赢局面。
2023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发展态势
行业规模:筑底企稳复苏,现金管理类产品成为增量来源
2023年第一季度,理财市场依然笼罩在“赎回潮”影响之下,叠加监管推动现金管理类产品压降等因素,理财市场规模进一步收缩。第二季度以来,伴随债券市场修复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下调,理财赎回压力逐步缓释,更多投资者回归银行理财市场,行业整体呈现筑底企稳态势。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024年1月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为26.2万亿元,同比增长2.3%。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理财市场规模增长并不显著,但存续产品总量持续较快增长,2024年1月存续产品总量达4.12万只,同比增长16.6%,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增幅达到190.9%,成为增量的主要来源,混合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分别同比下降16.8%和74.2%,理财产品品类出现结构性调整。
格局情况:股份制理财机构优势凸显
市场复苏趋势下,不同类型理财机构“回血”速度分化。相较于国有大行的理财子公司而言,股份制银行对投资者偏好特征的反应更为迅速,快速打出“低波稳健”策略吸引投资者,实现规模反超。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2023年末股份制银行理财机构存续产品规模为11.8万亿元,实现同比增长;国有银行理财机构规模8.2万亿元,同比下降。2023年末共有10家理财公司规模突破1万亿元,规模排名前三的均为股份制银行理财机构,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均同比降幅较大,而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平安理财较年初增量均超1000亿元。
配置情况:存款配置增加,债券配置减少,权益没落
从投资端配置来看,银行理财机构在底层资产方面更为关注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资产,风险中枢整体下移,以满足投资者低风险、高流动性需求。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末理财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从上半年的23.7%提升至26.7%,相较于2022年末增长9.2个百分点,相较于2021年末增长15.3个百分点,理财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逐年提升。同期,对债券、权益类资产、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相较于2021年分别下降9.2个、0.4个、1.9个百分点。
产品体系:现金类和三个月以内短久期产品增量较多
从产品类别来看,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诉求显著上升,短期限产品更受市场追捧。2023年以来,存续期1个月(含)以内的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快速抬升,增长超四成,与中短期限理财产品需求发生结构性对调。同时,为了满足投资者对高流动性的需求,有的理财机构推出“T+0.5”到账,通过压缩资金赎回到账时间、提升快速赎回额度,让投资者更快、更多拿回资金。
银行理财“存款化”成因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存款化”既受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也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投资者短期内尚未能扭转追求确定性收益的理财观念相关。
风险资产波动较大
2022年上半年的股市震荡和年底的债市波动使理财产品经历了两轮较大的“破净”潮,投资者对净值波动较大的中高风险产品接受度变得更低。2023年,我国股市延续震荡下行态势,上证指数在年末收于2974.9点,同比跌幅3.7%,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权益市场虽然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但整体依然较为低迷,资产收益率表现不佳。债券市场整体亦呈震荡下行特征,导致理财产品“破净”率持续上升,虽然第三季度受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支撑,收益率出现阶段性上行,但年底再次走弱,年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2.56%,同比下降28个基点,投资收益率有所回落。股债的弱市表现使得投资者对关联度较高的理财产品的信心较为匮乏。
居民投资风险偏好下降
在经历“破净潮”“赎回潮”之后,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保守,投资策略更加审慎稳健。2023年以来,尽管经济在政策支撑下持续复苏,但受预期偏弱等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抬升偏慢,短期内投资“保值”需求大于“增值”,倾向于配置存款类产品,通过持有更多低风险的安全资产来对冲未来不确定性。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末,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为17.4%,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占比已经连续三年上升。二级(稳健型)投资者占比最高,保守型和稳健型个人投资者合计比重超过50%。理财机构围绕“稳净值”进行资产配置,也更能迎合大部分保守型和稳健型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追求收益确定性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已经深入人心。全面净值化落地和打破刚兑后,很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仍停留在“预期收益+刚性兑付”的模式上,“刚兑思想”并未消除,对净值化产品的波动性和风险性理解不足、接受度不高,甚至存在“戒断反应”,对理财收益确定性的关注显著升高。
另外,还有刻在基因里的“求稳”心理,对投资理财的收益波动接受度底,在市场波动较大的行情下,宁可降低收益,也要规避不确定性。
银行理财“存款化”的利与弊
理财机构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是迎合投资者需求、抵抗市场波动、推动业务企稳的有效举措,但长期来看,低收益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进一步压缩中收费率,不利于引导理财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满足客户要求,有利于规模企稳
投资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理念已经融入心理预期和投资习惯,短期内难以彻底转变。在当前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仍然偏低的背景下,理财机构选择在底层资产增配现金及存款,降低了市场波动风险的影响,满足大部分投资者对稳健回报的追求,甚至吸引了部分银行存款客群。同时,现金及存款配置比例的提升也有助于降低产品收益与股市债市的关联性,抵御风险资产波动造成的赎回压力,维护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稳定,避免大规模、非理性赎回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2023年下半年股债市场震荡并未引起理财产品“赎回潮”的原因。
压缩中收费率,不利于理财机构向资管机构转型
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机构盈利模式由利差模式调整为依赖管理费的中收模式。在市场景气度和风险偏好下降、理财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理财机构在低收益段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纷纷通过“降费让利”来吸引和留住投资者。2023年多家理财公司宣布下调固定投资管理费、销售服务费、销售手续费率等,以价换量,通过降低投资者的持有成本来维持自身业务规模,但也进一步加大了盈利压力。过去理财子公司的单位产品中收估计约40-50BP,当前相关产品只有20-30BP(参考Price/Aum等指标),而中收空间的狭窄容易出现增规模不增收入的问题。此外,理财产品对存款类和债券类资产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机构投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一级市场估值水平,使理财机构离资产管理本源越来越远。
间接助长机构套利,不利于权益和股权资产配置,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政策利率不断下调,银行贷款利率“一降再降”,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为历史最低水平,央企国企能获得3%以下的贷款优惠利率,一些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甚至降至3%左右。与之相反的是理财收益的逐步回暖。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1%,固收类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2023年末达到3.76%,2024年1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64%。贷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率的倒挂产生了套利空间,投资者可以拿低利率贷款资金去投资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在实际业务中难以真正实现且涉嫌违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金在金融体系无效空转,不利于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性的实现。
银行理财市场应在转型中寻求突破
2024年存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利好银行理财市场。理财机构应把握机遇,平衡好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优化负债结构和资产配置,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推动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负债端:拓展养老场景,发展投顾业务,锁定长期资金
随着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和银发经济等政策的完善,养老理财或将成为理财市场突破内卷现状的关键。理财机构应把握资管业务的“新赛道”,丰富养老理财产品,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风险偏好居民的养老理财需求,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抵御短期市场波动。在客户端,提升投顾业务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帮助客户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扭转银行理财刚性兑付、保本保收益观念,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市场波动,持续提升投资者对净值化产品的接受能力,养成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持续提升金融素养,重塑全社会的理财价值观,真正实现从产品端到客户端的全面净值化转型。
资产端:挖掘多元资产,拓展“固收+”解决方案
银行理财产品端和资产端风险中枢的下降带动市场整体收益率下移,长期是不可持续的,理财机构应针对不同客群的风险偏好差异,提供更多元和灵活的理财产品,更好满足客户差异化、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在当前投资者群体整体风险偏好依然偏保守的情况下,可以保持稳健的资产配置风格,以固收和短期限产品为主,通过合理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等方式,做好产品净值波动管理,帮助投资者实现保值目标。当前,风险资产价格处于历史底部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高收益投资机会,发展“固收+”产品体系,逐步向权益类延伸,左侧布局包括权益、转债、REITs等风险资产,提高投资水平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满足中高风险客户的配置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对接,发挥理财资金服务实体功能。
技术端:加大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投入,实现资管“工厂化”体系构建
数字化转型是资管行业的未来趋势,理财机构应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以短期的高科技投入谋求长期的降本增效。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入渠道销售、产品创新、客户服务、投资研究、业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拓宽理财产品线上业务,通过智能营销提升销售及服务客户能力,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理财服务。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优化理财业务模式,加强数据治理,优化数据采集和加工,挖掘和释放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产价值,强化数字赋能。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刻画理财客户画像,深挖客户需求,针对性优化投资策略,完善风控模型,及时获取客户反馈。
责任编辑:liuyj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
文 | 常芳菲 饶桐语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栗子
“愚弄”
几天前的下午,深漂女孩李一冬还在上着班,突然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对方自称是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看到她买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到了赎回期,建议她撤回。李一冬感觉到莫名其妙,她印象里,理财经理都会劝买,怎么会劝卖。她甚至一度怀疑对方是骗子,直到客户经理委婉地说,近期利率不太理想,建议她重视。
尽管如此,李一冬还是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她总是很放心。虽然她也看财经新闻,知道银行理财永远正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还是想着,亏钱的概率应该非常小。
直到11月17日上午,李一冬刷到了稳健理财暴跌的新闻,点开自己的账户一看,已经绿了一片,她震惊得说不出话,“以为是缓跌,没想到跌得这么多!” 她的理财不多,才8万块,但这两天居然已经亏了好几百,这是她之前一个月的收益,每天几块、几十块攒起来的。
▲ 一名小红书用户吐槽银行理财暴跌。 / 网络
同样被收益明细吓到的还有在北京工作的林慧。股票腰斩之后,她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大部分存款都放进了银行的理财产品里,想着总归不亏本就行。每天晚上睡前,林慧都像过冬前的小动物盘点食物一样,打开App里的理财收益,看看收成。
11月15号这天,账户显示,这一天她亏了近1000元。她粗粗算了一下,5天时间,她的本金亏了近3000元。甚至有朋友想拉她一起向银监会投诉,加入维权群,告诉她只有投诉才能引起银行重视。但她不想浪费时间,只是立刻打给理财专员,预约第一时间赎回这笔理财。林慧就此戒掉了每晚看理财收益的习惯,反正“股基、债基,最后都是暴击”。
同一天,是成都人雷姗发工资的日子。打开收支明细,她突然发现总金额不对。这张卡也绑定着20万的银行基金,但数额显示,最近的一周时间,亏了3000多块。雷姗的理财产品的赎回期要到明年三月,即便现在盈利全无,已经开始亏起本金了,她也只能看着账户,干着急。
这是雷姗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事儿。她之所以会选择银行理财,就是图它收益稳定,之前也确实是这样的——她所购买的广发银行的产品,一年利率并不算高,大概在3%左右,每年都能给她带来几千块的收益。她一买就是好几年,和理财经理都已经成了老熟人,这一回,是她第一次看到产品亏钱。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雷姗有些难过,就连生活里“小小的快乐都没有了”。
这些愤怒、无奈的理财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购买的都是R2级理财产品。一直以来,理财产品被按照风险等级分为R1-R5不同类型,风险逐层增加。R1、R2普遍被理财者认为是风险较低的产品,起码本金不会出现亏损。
现在,情况显然已经不大一样。在理财产品不再刚性兑付之后,任何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随时可能出现跌破本金的风险,而理财者显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打开社交平台,到处都是稳健理财下跌的吐槽,“理财地震”“避雷理财”。一部分人甚至在理财里投入全部身家,比如一位理财者在建行投入超过200万本金,单日亏损超过5000元,再这样下去,“一个月白干”。投资老手也难逃亏损,这样总结自己的命运:“前年死于基金,去年死于信托,今年竟然死于理财。”而根据choice数据初步统计,从11月10日至11月15日,4个交易日内,发生净值回撤的R2、R1等级风险理财产品有近6000只。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这种愤怒,也直接涌向了各大银行的理财经理。
▲ 11月18日,微博“理财”实时动态。图 / 网络
从保本到不保本
“你等着我去分行揍你!”
一大早,已经连续失眠两天的孙雯打开手机,就看到客户凌晨5点发来的消息。这不是她第一次受到威胁,但看到的一刻,心里还是担忧。辞职的念头在她脑子里短暂地闪现了一下,想到下个月的房贷还在等着还,她立刻完成了出门上班的心理建设。
孙雯是北京某家银行的理财专员,客户的资金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她的手机就会被长达60秒的留言刷屏。最近几天,她每天都要同时联络近一百位理财客户。尽管她已经在朋友圈里贴出了银行官方解释——“疫情政策放松引发债市急跌,理财产品配置了约30%的债券资产,因此下跌。”但客户并不满意,嫌弃她“只会转发话术”。
曾担任过银行理财经理的古风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疫情政策放松让资本市场提高了股市、宏观经济的整体预期,所以才会抛售国债。
而另一个因素和人性有关。2018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净值化并且不再刚兑保本。只要当天净值下跌,客户第二天就能看到账面亏损,很多客户急于立刻赎回也加剧了跌势。
孙雯来不及关心理财大跌的原因,只当遇见了“黑天鹅”,她有更要紧的事。她所在的理财专员吐槽群里,没有人闲聊,几乎每个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应对客户质询?”“应该劝客户尽快赎回,还是长期持有?”
孙雯拿定主意,要提醒客户尽快赎回,她手里的客户大半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拥有一点积蓄的老人,一进门的诉求就是“利率高点。”但一个好的理财专员,能听出客户没有说出来的话——本金安全。
说要来分行揍她的就是一个老人。因为对方工龄短,退休金每个月只有3000元,这点存款,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孙雯特意在销售产品时着重强调了“不保本”,同事听了嫌弃她傻,聪明的理财经理懂得怎么通过聊菜价、孙子的学习和国际局势,把这一点岔开。
她也把这段经历发到了社交媒体,原本想寻求谅解,但没想到更多人留言,要她把偷走别人本金得到的提成还回来。但实际上,孙雯能获得的提成极少,R2级别的理财产品,“100万存入,最后能提100块就不错”。
听到老人赔本之后的威胁,孙雯固然难过,但她很快理解了对方。“这么多年来,银行理财都不承诺保本,但理财收益也从没真的亏过。很多客户就当不保本这句话走个形式。”
还有一些理财经理,自己也陷入了这次理财暴跌的泥潭。
云蕙是西安一家银行的职员,一年的收入在12万左右,入职之后,她就买了不少自己公司的理财产品,也入手了招商银行的理财。一开始,她并不是很上心,“算法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她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比银行(活期)存款高一些就可以了”。直到这次自家银行理财暴跌,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未来的不确定性。
▲ 图 / 视觉中国
不确定的丧失
这些理财出现亏损的年轻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她们此前也曾尝试过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方式,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银行的稳健理财。
最开始的时候,李一冬的理财风格更“猛”一些,更青睐高回报。那时她在一家旅游公司做产品,疫情一来,旅游行业成为最直接受到冲击的行业。她薪资减少了30%,一周上两天班,已经算是幸运。还有很多同行,整整一年没有任何收入。
为了多赚点钱,李一冬选择了风险更大、收益也更大的股市。她有接近30万的存款,那个时候,她稳健型的资金配比只有20%,其余全部都重仓了中概股,超过20万。
疫情初期,中概股上升势头一直很好。李一冬看好互联网,纳斯达克指数也一直在涨,“跟着买,好像就不会亏”。直到年初,中概股开始急跌,李一冬也没有想过撤出来,而是选择了“抄底”,不断加仓,一直持续到狂跌50%,她终于不敢加仓了。
到今天,李一冬再也没有点开过手机里的股票软件,彻底放弃了在股市的挣扎,统通撤了出来,把重心放在R2级别理财。如今,她的稳健型资金配比能达到60%,剩下的也都买了指数型基金。
▲ 图 / 《华尔街》
云蕙在几年前也都会买点股票。虽然不擅长,但“还愿意去尝试一下”。但初学者们往往“追涨杀跌”,结果就是后来一天跌几百,“工都白打了”。朋友总调侃她是跟风的韭菜,那之后,她也不再碰股市。
对于云蕙来说,自己的改变是在职业受阻之后开始的。大学毕业的时候,云蕙选择了当时最热闹的教培行业,在新东方当一名语文老师。结果,还没干两年,就赶上了双减,短短几个月时间,她换了三份工作,被三家教培公司轮番裁了一回,领了两回赔偿金。最后一次被裁是在2021年8月,她甚至还没有等来转正。
才25岁的云蕙,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找第四份工作时,她没有选择私企,而是在经过五轮笔试和面试之后,进入了一家银行,钱少了,但总归稳定了。连买稳健理财,也是买自家银行的,把风险降到最低。
大家对待理财的心态变化,本质上是安全感的缺失。钟宁也是如此。几年前,她读完研究生,心心念念想找一份互联网公司用户研究的工作,挣得多、待遇好。但这一切,因为一次裁员风波改变了。
那是2021年冬天,钟宁正在一家二线互联网公司的出海部门实习。只是下楼吃个午饭的时间,她海外的同事就发现自己登录不了钉钉、无法发送邮件,钟宁也没办法在办公软件里给他们发任何信息。后来钟宁才知道,整个裁员范围波及部门50%的成员,没有任何人提前得到通知,“真挺吓人的”。这是她第一次见识到互联网公司的“风险”。
从那之后,她选择了加入一家稳定、收入相对低的外企。这家公司同样有面向员工的全员持股计划,但钟宁从没想过参加。比起大起大落的股票,她也更相信,稳健理财,才是真正的“落袋为安”。
这些年,雷姗的生活里出现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她的理财思路越来越趋于保守,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她一概不考虑。
她今年49岁了,马上要到退休的年纪,已经在私企待了二十多年,在成都一家实体服装企业做财务。好的时候,公司一个月入账几千万,都不是问题。2020年年初,正是过年赚钱的时候,疫情来了。原本在最该赚钱的时候,公司连续关了200多家店。
工资没有按时到账,不少员工都来催问身为财务的雷姗,但总监却悄悄告诉她,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给员工们发工资,让雷姗照顾好大家的情绪,要求她向大家传达一些并不实在的托辞,“要和公司共患难,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同事们的拷问,雷姗感觉到痛苦,也第一次感觉到,生活里最确定的不变就是变化。也是从这之后,她才投入稳健理财的怀抱,想抓住最后一点确定。
▲ 亚洲股市11月10日跟随美国股市走低。图 / 视觉中国
震荡
就像蝴蝶扇动翅膀,稳健理财亏损后,也引发了大家生活里后续的震荡,比如,再一次消费降级。
雷姗的工资不低,从前只在京东上买东西,图快,连淘宝都很少打开。她也喜欢低奢品牌包,一年会买好几个。最近,包包肯定是不买了,手机里常用的软件变成了1688和拼多多,她学会了在上面买发卡、纸巾和拖布。
云蕙也在想办法省钱。银行有食堂,每天中午吃了午饭,云蕙会再多打一份,偷偷存放进食堂柜子里,下班的点儿到了,再上楼去食堂,把打好的饭拿出来。带回家热一热,一顿晚餐钱省出来了。
云蕙观察过,除了自己和保安,单位里没人这么干。她感觉到尴尬,下班了,只好晚几分钟起身,等同事们都走了,再往楼上走。碰到熟人,对方纳闷,“你去楼上干嘛?”云蕙讪讪一笑,说要去上厕所。
尽管有些不好意思,但这样能节约好几十块钱。外卖越来越贵,前两天,云蕙没赶上食堂饭点儿,在周边商圈吃了一顿,一份汤包、一份辣椒炒肉,加起来就是48块,付钱的时候,云蕙觉得肉痛。
不只节省饭钱,她也节省房租和一切。她现在租的房子,是一个即将拆迁的老小区,向同事租的,一个月只需要600块,需要忍受没有电梯、早晨6点就开始喧闹的街市,以及还有人用大喇叭在街头唱歌。
▲ 36元的小炒肉和12元的汤包。图 / 受访者提供
和雷姗一样,她也爱上了省钱软件,在新东方的时候,她的收入不错,常常去逛屈臣氏,随便拿几样东西,就是一千多块。今年,为了创收,云蕙干脆拾起了老本行,晚上7点下班回家后,帮忙给邻居小孩辅导家庭作业,每个月又能有小几千的收入。
之所以这样开源节流,就是为了求稳。云蕙想再节约点、多赚点,抓紧给自己攒一套房子的首付出来,让她更有在大城市里的安全感。
今年,北京的林敏就终于摆脱了租房7年的“临时感”,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带着一种补偿心理,她给自己买了8000元的沙发,一万多的桌椅,畅想着给自己的次卧装修成书房或者婴儿房,定制一个整体的衣柜。她甚至想过,手头稍微松快了,那要不要提前还房贷?
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她银行卡里数额的变动。每年,她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看到理财产品里的收益慢慢增加,总资产的数额真的达到了目标,她就觉得内心无比满足。
但这波亏损之后,她的想法又松动了,开始怀疑,现金,是不是还是应该留在手里,而不是全都花出去。直到现在,林敏只是给次卧买了一个升降桌和一把椅子。婴儿房或者衣柜,她暂时不去想。
她开始想尽办法,四处寻找大额存单,20万起存,时间是一两年,不到4%的利率,但百分百保本。因为保本保息的产品非常抢手,排队就要2~3个月。她想起自己从前嘲笑妈妈热爱存款,“就为一点点利息,把钱锁定在银行那里”。但现在,她理解了“上一辈人的选择和智慧”。
▲ 图 / 《华尔街》
(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近期金价飙升,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纷纷推出含“金”产品。
《》记者注意到,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兴银理财等机构近日纷纷推出与黄金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还有含“金”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在售。
金价飙涨至高位,投资者是否还能上车?专家建议,应防范金价高位回调风险和产品设计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谨慎决策。
产品含“金”量提升
进入2024年,金价一路走高,3月以来更是常常刷新历史纪录,黄金也成为投资者热切追逐的对象。
近期,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含“金”量也在提升。
从产品类型来看,不少理财子公司选择推出风险等级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配以一定份额的黄金投资。
4月9日,光大理财一款“阳光青睿跃乐享12期(黄金自动触发策略)固定收益类A”产品进入募集期。产品信息显示,该产品挂钩SGE(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9999(AU9999.SGE)的二元看涨自动赎回结构场外期权,风险等级较低。
招银理财也看好黄金走势,同日开始募集“招睿焦点联动稳进黄金看涨二元3号”的多个份额,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及挂钩SGE黄金9999的期权等场外衍生品,风险等级为PR2(中低风险)。
兴银理财同样推出了“睿利兴成金辰1号”的两类份额,黄金类资产投资比例中枢在5%至10%之间浮动。
含“金”的结构性存款也颇受欢迎。“挂钩黄金,增强潜在收益”,平安银行一口气推出了“步步添利”“季季慧赢”等四款结构性存款,招商银行也推出多只周期在1-3个月的黄金挂钩结构性存款。
为何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纷纷推出黄金挂钩产品?
排排网财富合伙人团队负责人孙恩祥告诉记者,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黄金资产,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购买热情。另一方面,黄金具有避险属性,在地缘冲突升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市场避险情绪升温,黄金配置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记者注意到,以上含“金”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上限大多在3%-5%区间内。此前,北银理财推出的“谋定止赢1号”,业绩比较基准范围最高达到6.7%。在实际收益方面,招银理财去年年底推出的“目标盈稳金24月封闭1号”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达到6.81%。
“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通常配置了固定收益资产和黄金类资产,在获取相对稳定收益的同时,有机会获得黄金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收益,其优势在于分散风险的同时能获得潜在的增值机会。”孙恩祥指出,“但其劣势也在于收益跟黄金价格波动相关,当前黄金价格已然处于较高位置,一旦向下波动,可能会对理财产品收益造成较大影响。”
如何防控风险
此前不久,“首饰金价格打破每克700元”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以前觉得黄金饰品土气,现在后悔莫及!”一位网友感慨道。
4月11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数据显示,当日上海金开盘价为每克555.01元,而3月初的单克价格还在480元上下浮动,仅一个多月每克上涨超过70元。
如今,金价已然处于高位,还是投资者入手的好时机吗?
“从走势来看,近期金价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尽管后续市场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还是不建议投资者盲目购买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表示,“要注意当前金价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存在一定的回调风险。”
孙恩祥也指出,从长期来看,地缘政治危机深化、美元严重超发、美元加息周期见顶、美元信用货币地位变迁等深层背景下,黄金可能依然会有表现机会。但从短期来看,在市场热钱的驱动下,黄金投机氛围过热,短期急速冲高可能会透支未来的涨幅。
“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收益潜力,但并非没有风险。投资者在购买之前,应该充分了解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包括挂钩机制、收益计算方式、赎回条件等。同时,还需要对金融机构的信誉和实力进行评估,选择可靠的投资渠道。”刘岩建议道,“投资者首先必须关注整体市场波动风险。黄金市场价格受到全球经济、政治、货币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此外,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通常与特定的黄金价格区间或走势相关,有可能存在产品设计风险,投资者应仔细阅读所购产品的详细说明书,了解产品的挂钩机制、收益计算方式等关键信息。最后,不要被过高的预期收益所迷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做出决策。”
对于银行和理财机构来说,黄金投资热潮下,管理相关产品时应如何控制风险?
在孙恩祥看来,理财子公司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对该类理财产品的特征和潜在风险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确保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的风险等级相匹配。另一方面,要从专业投资者的角度,对黄金价格走势进行持续的跟踪和分析,以便于及时调整理财产品的黄金资产配置比例。
“在管理相关产品时,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机制,确保产品的风险水平在可控范围内。特别重要的是,机构要加强产品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投资者披露产品的投资组合、持仓情况、收益表现等重要信息,以确保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产品的运作情况。”刘岩建议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