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是哪国的(诺基亚是哪国的手机)
诺基亚是哪国的(诺基亚是哪国的手机)
我们今天聊聊诺基亚之死。
关于诺基亚死亡的原因,网络上有以下三个版本:
1、没有选择安卓
2、没有坚持MeeGo系统
3、被诺基亚CEO(埃洛普)给坑了
不知道用过诺基的朋友们,更认可这三个观点中的哪一个?
如果我说,这三个观点漏洞百出,根本没有道出诺基亚死亡真相的冰山一角,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了解:诺基亚到底是怎么被冤死的。
历史的真相,更像是一个不愿缴械投降的倔强战士,看着对面十万大军的围堵,手中虽然有着号角和白旗,但生或死的选择,早已经身不由己。(黄色部分重新录音)
要理解诺基亚的身不由己,我们需要了解,
2000到2014年,手机产业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个故事,我们从诺基亚的手机制造讲起。
如图所示,这是一块N73的主板,上面的电子元器件分布和今天只有一个SOC大芯片的手机完全不同,这款手机的相机、FM收音机、屏幕和MP3等功能,都有与之对应的独立芯片,进行运作。
这让一部诺基亚手机的诞生,不仅需要解决芯片的制造和采购问题,还要解决如何让这些采购的芯片,在一款主板上无缝运转的兼容性问题。
简单来说,在联发科推出“交钥匙”解决方案之前,当时能制造手机的公司,绝对是一个小众的技术活企业。
这一点,从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电子等早期的手机公司,都有通信设备制造商的身份,可以窥见一斑。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简单回顾下诺基亚的历史。
诺基亚公司(1865年5月成立),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时期。
因为赶上西方的工业革命,所以诺基亚一出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这家科技公司之前的业务很杂,不仅生产过电视、造过
个人计算机、机器人
还造过
用于
核电站的脉冲高度分析仪(反正听名字很厉害的样子)。
基于这些尝试,诺基亚早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成了一家相当有实力的大公司。
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资本,也积累了无数的人才和技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国家需要,于是诺基亚以这些人才和技术为基础,生产了军用的无线电话。
1970年,随着技术发展,以及世界趋于和平。
意识到电话市场前景的诺基亚,在军用电话的基础上,
推出了第一台数字交换电话
DX 200,正式进入民用通信市场。
1979年,为了快速推进电话普及,诺基亚还与萨洛拉(Salora)成立了合资公司,一起开发了全球第一个全自动蜂窝电话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5G的太太太爷爷1G。
1982年,有了通信标准之后,诺基亚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车载电话。这款电话,尽管体型很大,但却已经拥有了手机老祖——大哥大的雏形。
1984年,诺基亚把合作伙伴萨洛拉并购后,把两家公司共同成立的企业,第一次加上了诺基亚的名字。
1989年,诺基亚-莫比拉·奥伊公司,被正式更名为“诺基亚手机”。
自此,我们熟悉的诺基亚正式诞生。
其实在1982年到1990年,诺基亚先后推出过16款产品,其中有5款车载电话,2款便携电话,9款大哥大移动电话。
那个时代的便携电话,其实是相对车载电话来说的,它更像是手机小型化中的一个过度者。
到了1985年,随着微电子的进步,诺基亚正式推出了第一款大哥大产品,开启了手机盛世的先河。
大哥大是中国70后和80后,对这种手机的称呼,这种手机的英文原意(Brick)是砖的意思。
别看我们现在对这种大转头的手机嗤之以鼻,觉得这么厚重机器一点也不时尚,但在1985年,大哥大绝对属于电话中的轻薄至尊款。
它的地位有点类似华为折叠屏X2,拿着它,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通过这段历史的回顾,大家其实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早年期间的手机,需要手机公司解决造手机的核心问题。
那时候,造手机可没有什么标准,甚至欧洲自己的通信标准,也是直到1987年才确定下来。所以2000年之前,你要没有通信的技术基础,想造手机等于白扯。
1991年GSM成为全球2G的通信标准,紧接着在1992年,诺基亚就推出了第一款GSM的手机1011,该手机由芬兰总理,拨通了全球第一个2G时代的电话。
这款手机照片如图,从今天的角度去看,这款手机即便放到现在,其外观作为老人机去用,也依然不算过时。
因为没有标准,所以手机制造是真正的技术活。
那时候的手机可不像现在这般,一个主板加一个SOC,功能和模块都是高通、联发科提前设置好的。
2G时代开启后,尽管手机标准化越来越高,但那时的手机仍然是大哥大的基础上,增加新东西。
所以,厂家要想在手机上加什么新功能,往往需要单独定制芯片给焊上去。
由于定制导致手机零部件相互不通用,成本极高。所以,那时手机售价往往非常贵。
这让手机的设计和制造,在早期阶段,都很难进行大规模的量产化。
比如,我认识一个诺基亚的员工,他和我说,现在的手机公司没有工匠精神,以前的手机设计千变万化,设计师为了一个散热要来来回回设计很多方案。
而现在的手机散热,就是在一定的成本限制下,选择一个相对较好的,一切选择都成了利益权衡。
说到这,这个朋友还惋惜的叹了一声。
其实我们通过工业的发展去看,过去的手机之所以有工匠精神,是因手机在制造和设计过程中,留给了设计师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也因如此,过去的2G和3G手机,才能外观多变,花样百出。
如果仅仅依靠外观设计,诺基亚是做不到王者位置的,至少曾经的诺基亚,一度被摩托罗拉吊打过。
比如,我相信很多人的记忆里,都会有摩托罗拉V3和V8的印象。
但随着2G和3G发展,诺基亚有了一个其他手机所没有的大杀器,叫做塞班。
对于00后和10后的年轻人,也许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我相信70后80后以及90后们,都对它有所印象。
2002年,诺基亚建立了S60平台,并在
2003年10月7日,发布了搭载
Symbian OS V6.1系统的游戏手机N-Gage。
这一手机最初试图挑战任天堂的地位,但因为游戏资源稀缺,以及早期的按键配置不合理,而遭遇了惨败。
之后,诺基亚将塞班用于增强手机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到了2005年,那时的手机已经有了智能机的称呼,但这一称呼在国内市场只属于诺基亚一家。其他品牌的手机,则只能通过java平台的拓展,被人称为半智能机。
我记得,当时的消费者,对智能机(包括半智能机)和功能机的认知差异,体现在这部手机,能不能安装其他游戏及应用上。
2005年到2008年,因为近乎独占塞班系统,那段日子成了诺基亚的辉煌顶峰。其中2008年第一季度的一份数据显示,当时的诺基亚一家独占全球手机市场近40%的占有率。比当时第二名的三星,高出249%。
当时的人们,只要提及智能机,就能联想到诺基亚,其影响力,也足以窥见一斑。
为了内容的严谨性,我这里提一嘴,塞班最初并不是诺基亚独占的,1998年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另一家公司,共同成立了塞班公司。
其中,2000年爱立信发布了第一款塞班手机,但可惜因为问世太早,少有人问津,而导致爱立信并没有把塞班系统坚持做下去。
之后的2003年,摩托罗拉又退出了塞班公司。所以,有实力的参与者里面,也就只有诺基亚一家,在锲而不舍的打磨塞班。
等到2005年,塞班市场实际已经是诺基亚一家独大,所以到2008年,诺基亚顺其自然的选择了将塞班公司收为己用。
只是,让诺基亚没有想到的是,塞班被收购的第四年,就会被自己宣布死亡,并在第六年,让自己以37.9亿欧元的价格,贱卖了手机业务。
那么,从2008年,到2014年,这六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从联发科的“交钥匙”解决方案讲起。
2004年,联发科突破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公司垄断的芯片技术,推出了集合通话与多媒体功能的集成式手机基带芯片。
到了2005年,联发科又在集成芯片的基础上,推出了以芯片为核心,系统化的手机制造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把制造手机最难的WiFi、GPS、FM、和蓝牙等功能模块完全集成一体,极大的降低了手机制造门槛。
这让当时使用联发科芯片的手机,只用一个芯片,就能解决其他手机,需要好几个芯片才能实现的复杂功能。
也是从那时起,手机维修这类精密技术活,开始向拼积木进行转变。
做个简单的比喻就是,联发科造了主机,现在需要手机厂家们提供一下屏幕、键盘和鼠标,就能组成一台完整的电脑。
所以这种“交钥匙”解决方案一出现,就立刻在山寨手机市场引发了轰动。
开启了国产手机的“国产”潮流。
但如果只有联发科,诺基亚还是远远死不掉的。
大杀器的出现和历史转折出现在2007年,那一年意识到苹果在做什么的谷歌,迅速联合高通、三星、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等一众厂家,推出了安卓系统,并为此组建了开放手机联盟。
这个联盟只做一件事,利用全球分工将手机产业,彻底标准化。
从今天的角度去看,这个会议就是一个手机市场的利益分配大会,谷歌、德州仪器和高通等美国企业,做最赚钱的系统和处理器,三星和索尼承接一些手机发展带来的硬件福利,而其他公司则以手机组装和设计为主。
而在安卓之前,2005年,微软也推出过一款(Windows Mobile)移动操作系统,但这一系统因为耗电高,应用少,而没有形成多少气候。
这一系统的失败,让诺基亚轻视了安卓的挑战。
所以如日中天的诺基亚,注意到谷歌的动向后,并没有积极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导致后面被安卓阵营的新人暴打。
如果说,联发科的交钥匙解决方案,降低了造手机的门槛,给诺基亚增加了竞争者,那么安卓的出现,则是给了这些新生品牌99级的屠龙宝剑,让他们拥有了击溃诺基亚的武器。
2008年9 月,HTC推出了和谷歌打磨三年的第一部量产安卓手机G1。
这款手机初次面世,就立刻引起了轰动。
雷军更是在了解安卓后,直接从天使投资人,变成了赛道选手,亲自下场做了小米手机。
小米的故事,我们后面的内容再去展开。
继续回到诺基亚的话题上。
2008年,iPhone 3G 发布后引发了触屏手机的潮流,诺基亚发现这一趋势后,在原塞班的基础上做了触屏版的升级,并在那一年的10月2日,推出了首款采用S60 V5系统的触屏手机 5800,用于对抗iPhone和安卓手机的进攻。
那时的诺基亚,面对iPhone和安卓,虽然有点颓势,但远远不到力不从心的地步。
战役的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那一年iPhone4发布了,并第一次上线了链接开发者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App Store,这让iPhone的应用立马变得丰富起来,并以极致的硬件和体验,成为了领先一个时代的产品。
iPhone的成功,也让一开始就模仿iOS的安卓手机,找到了抄袭方向,于是大量仿iPhone的安卓机型开始频出不穷。
甚至安卓阵营的佼佼者,三星都开始带头抄袭。
面对安卓和iOS的盛行,诺基亚不仅面临高端市场的溃败,甚至在安卓的蚕食下,中低端市场也在快速失守。
回到产业链去看,诺基亚打不过安卓和iPhone,不是诺基亚这家公司太弱,而是诺基亚面对的新对手们太多。
安卓和iPhone出现之前,诺基亚的对手只是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不会像iPhone,除了苹果公司之外,还站着数百万开发者,如今更是高达2500万。
也不会像安卓,尽管联盟内的几家公司实力上都不如苹果,但靠着抱团合力,也把安卓打造的风生水起,并在今天坐拥2000万开发者。
事实上,从2007年,iPhone和安卓筹备开始,手机市场的规则,就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变成了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态战。
以安卓为例,谷歌身处美国,坐拥全球最大的的程序开发群体,这让安卓生态可以被快速建立,而为安卓提供芯片和屏幕的高通、三星等企业,也都在各自领域称霸一方,即便到了手机设计环节,依托群狼战术的安卓手机,在宣传和国产情怀上,也能碾压诺基亚。
简单来说,诺基亚需要在手机生态的各个环节,与其中的佼佼者相竞争,从过去的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十和一对百。
意识到这种趋势后,诺基亚曾试图和当时一样被排挤出队的老巨头英特尔合作,于是2010年,诺基亚和英特尔联合宣布,推出了开源的MeeGo移动操作系统。
可惜,2010年iPhone和安卓都已经深耕多年,他们不仅拥有完善的开发工具和开发者社区,就连谷歌也在完善中,不断的降低安卓应用的开发难度。
这让,全球开发者不愿迁移至另一个,根本不完善的体系内,所以MeeGo的开源看似有戏,实际已经未出先败。
这里以华为新推出的鸿蒙为例,要做一个新系统,不仅仅是做系统这么简单,还要在为开发者,提供开发系统软件的工具、平台、社区和官方奖励。
这些附带体系的建设成本,除了耗费金钱,更要耗费时间。比如,安卓的成器,就用了5年不止。何况在系统之外,本身就做手机的诺基亚,让MeeGo远没有“开放手机联盟”这样的硬件朋友号召力。
这让当时,本就已经进入下坡路的诺基亚,在MeeGo这条路上根本没有胜算。
所以,2010年9月,诺基亚邀请微软高管埃洛普成为诺基亚新总裁时,其高层已经做好了拥抱微软的决定,因为这是诺基亚,保留灵魂活下去的唯一生路。
在解释这个唯一之前,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诺基亚为什么不能选择安卓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因为诺基亚原来是一家有着自己系统、硬件和研发团队的公司,选择安卓和放弃抵抗,缴械投降的意义相当,基本等于自废武功的自杀。
简单理解一下,给做安卓手机的生意,基本等于提谷歌、高通和三星等硬件厂家打工,一个贴牌的手机利润,远远养活不了诺基亚。
所以,一旦诺基亚选择了安卓,首先要进行大量裁员,把关于硬件和系统的研发团队剔除出去,才能让安卓版诺基亚的微博利润,养活诺基亚的手机团队。
但那种自废武功,投入安卓的后果,我相信这是诺基亚当初最不愿意面对的结局之一。
其实,当年诺基亚的一个老对手摩托罗拉就选择了坠入“安卓生态的豪门”,可摩托罗拉的后果如何呢?还不是因为连年亏损,落入被谷歌廉价收购的境地,最后再被联想买下,成了一个被榨干殆尽的丧门之犬。
当时的MeeGo生态建设,道阻且长,安卓不能养家糊口,所以在2010年,当微软野心勃勃的向诺基亚投来橄榄枝时,诺基亚最终拥抱了微软。
从当时诺基亚和微软的处境去看,这对战略组合,其实彼此的一种最优解。
简单来说,微软想要发力移动操作系统,但缺乏硬件队友的支持,而诺基亚想要重新构筑自己的帝国生态,但缺少系统上的助力。
于是,两家企业,就以战略合作的身份,走向了台前,宣誓着要彼此成就,共赢未来。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诺基亚和微软,都被微软的CEO鲍尔默给坑惨了。
鲍尔默严重低估了移动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于是在和诺基亚的合作中,仍以一种我是老大的身份,对使用WP系统的厂家进行高额收费。
这让WP系统虽然流程度不输iPhone,但却因为用户过少,而很难让开发者挣到钱。
而且,2010年10月,Windows Phone 7推出时,其应用生态居然和Windows Mobile完全不兼容,这一傲慢举措,严重破坏了WP系统原有开发者的利益。
被微软伤透心的开发者,面对WP系统的起步,再也无人响应。
最终,2013年,面对WP系统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的溃败,微软不得不承认,自己错失了移动操作系统的巨大市场。
面对巨大的战略性失误,2013年9月26日,微软CEO鲍尔默被比尔盖茨辞退。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虽然从微软总裁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鲍尔默自己却是个富可敌国的一流富豪。其中,根据2020年4月7日,《202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数据显示,他以527亿美元财富,位列
全球富豪榜
的第11位。
这大概,就是他在WP系统上,犯下傲慢错误的原因所在。
之后的微软,依靠启用印度裔的新CEO纳德拉走出了历史失误的阴霾,但诺基亚却并没有微软的财富底蕴,最终在这次鲍尔默的失误中沦为了产业博弈的牺牲品。
其实,我们从搭载WP系统的几款诺基亚机型去看,通过4100万像素见长的诺基亚1020,足见诺基亚的工业底蕴和制造优质手机的能力。
但可惜,1020因为生态问题,没能走入千家万户。我记得,当时身边人考虑这款手机时,总会和销售员问一句,它支持微信吗?
而销售员的回答总也是:不支持三个字。
然后,那位朋友就会摸着这款充满未来感的诺基亚,颇为惋惜的说一句,要是安卓系统就好了。
2021年的今天,尽管诺基亚已经推出了安卓机型,但在我们诺基亚的老粉看来,卖出总部大楼后的诺基亚,早已没有了灵魂。
现在的它,和小米、OPPO以及华为、三星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因为来的较晚,在交互体验和硬件调度上,还没有这些新朋友玩的熟练。
诺基亚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从2007年开放手机联盟开始,造手机的技术活,变成了各司其职的合作生意,所以面对巨变,当诺基亚仍在单打独斗时,它的对手,早已通过抱团比他强大了无数倍。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总觉得没有选择安卓、在微软上一意孤行太过可惜,但却并没有理解,身处这样时代巨变下的诺基亚,根本没有选择。
如果,微软当年再去给力一点,或许今天的格局又是另一个故事。
但在一个国家负责一件事情的区域化格局下,没有强大祖国支撑的诺基亚,始终逃不开沦落尘埃的悲剧式命运。
这期内容很长,感谢看到最后的朋友,希望这里可以和大家讨个评论、转发和收藏。
迫于生活压力,这里给自己的带货插个广告。
商品橱窗是我个人甄选好物的一个带货渠道,里面会不定期加入我比较认可的好产品。
目前里面已经添加的产品,有徕芬吹风机、倍思数据线、无线充电宝、翼眠无压枕和氮化镓充电器等好物。
为了能更稳定的产出好内容,若是里面有大家需要的商品,还希望多多支持。
最后 有想进行深度交流的朋友,也欢迎进入我的抖音粉丝群,获取及时更新和不定期的直播闲谈。
视频不易,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最好的动力。
我们个故事再见。
标签:诺基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