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纳问网 > 杂谈 > >正文

​经典超重型运载火箭-苏联11К25“能源”号

摘要经典超重型运载火箭-苏联11К25“能源”号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最早可追溯于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进入天空的人——我国明朝时期的万户,他坐在绑满火箭(或者就烟花更合适)的椅...

经典超重型运载火箭-苏联11К25“能源”号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最早可追溯于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进入天空的人——我国明朝时期的万户,他坐在绑满火箭(或者就烟花更合适)的椅子上,手持风筝,希望通过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虽然失败了,但是伟大的尝试。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人类为了探索宇宙而制造的巨兽,经典超重型运载火箭——苏联11К25“能源”号。

万户

“能源”号(俄语:Энергия)是苏联研制的一种超重型运载火箭,1987年5月15日首次发射成功,最大改进型高达110米。

“能源”号

普通型“能源” 号是一种两级运载火箭,箭体总长度达到60米,助推器高度38.3米、直径3.9米,二级芯级直径7.7米,总质量约2400吨。 其被设计的初衷是用来运载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所以“能源” 号的载荷位置位于火箭的侧面而不是顶部。

“能源” 号搭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能源” 号“搭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能源”号同样可以执行重型卫星、空间站等的发射任务。其第一次发射任务就是搭载“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进入太空,这个名字有点拗口的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可是大有来头,它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空激光炮武器系统。由于是绝密计划,网络上实在找不到该飞船的具体信息,只有下面这样一张模糊的图片。

“能源”号携带“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

1987年5月15日,“能源”号搭载“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从哈萨克斯坦的丘拉坦发射场(也称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幸运的是,箭载RD-0120发动机提前停止燃烧,“极地”号与“能源”号成功分离后调整姿态失败,重返大气层解体。否则,凭借太空激光炮武器的降维打击,冷战也许会以苏联的胜利而结束,世界秩序也将改写。

太空激光炮武器想象图

而如今的现实是,苏联建造于1955年6月的哈萨克斯坦丘拉坦航天器发射场和导弹试验基地,虽然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国际空间站的生命线。但俄罗斯使用时,每年要向哈萨克斯坦支付1.15亿美元的租金,租用期至2050年。

丘拉坦航天器发射场和导弹试验基地

说多了,转回正题。“能源”号的诞生也是美苏冷战的产物,1973年,美国航天局(NASA)发射了自己的第一个宇宙空间站——Skylab天空实验室,虽然相比1969年苏联就有的“和平”号空间站晚了些,但性能更先进、空间更大,而苏联1986年才发射了真正可称为空间站的核心舱。

Skylab天空实验室

Skylab天空实验室

而这次发射采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土星-5”号重型运载火箭,这也是“土星-5”号的最后一次发射任务。

“土星-5”号

苏联方面当然难以容忍被超越的现实,1974年,苏联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提出了祝融星计划,准备设计一种以“质子”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比“土星-5”号更大、推力更强的重型火箭。

“质子”号运载火箭

“质子”号运载火箭

经过11年的努力,一种全新结构、推力大、寿命长的超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诞生了。1枚“能源”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等于5枚“质子”号SL-13 或15枚“联盟”号A4的运载能力。其仍属于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费用昂贵。为了降低使用成本,苏联首次尝试进行火箭助推级和芯级回收与重复使用的可行性研究。“能源”号火箭每个助推器外侧的上、下两端增设了回收设备舱,底部还安装有一个独特的折叠式桨叶状减速系统,此技术后来用于“安加拉”号火箭,马斯克的SpaceX火箭回收技术也来源于此。

“安加拉”号火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一件惊人的航空大作,却因苏联的解体而走向终结。“能源”号总共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1988年11月15日,“能源”号进行第二次发射,顺利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它的谢幕表演。

“能源”号绝唱

苏联解体后,“能源”号火箭停止生产,但由其主发动机RD-170衍生的RD系列火箭发动机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天顶”号运载火箭,仍在服役,还开发出了海上发射版本。

RD-170

“天顶”号运载火箭

更令人惋惜的是,在苏联解体的混乱过程中,“能源”号和N-1运载火箭、TOPAZ-2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以及雅克-141等先进设备技术,都被美国人低价收购用做航空航天技术储备。2002年,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基地库房坍塌,仅存的一架仍可正常飞行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一枚未完工的“能源”号火箭在事故中彻底损坏,一代传奇巨箭就此终结。

“能源”号

巨箭终结

点击拓展链接,可观看“能源”号发射珍贵视频,让我们一起,为它默哀。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