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长沙市 “三个高地”加快建设。长沙成为全球第2个拥有5家以上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博世汽车、三一集团18号工厂被认证为“世界灯塔工厂”。全省四大实验室全部在长挂...
一、长沙市
“三个高地”加快建设。长沙成为全球第2个拥有5家以上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博世汽车、三一集团18号工厂被认证为“世界灯塔工厂”。全省四大实验室全部在长挂牌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落户。湘江新区完成管理体制优化,自贸区长沙片区入选全国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十佳园区。
城乡品质稳步提升。“五区建设”深入推进,108条城市主干道提质改造完毕,1011条支路街巷旧貌换新颜,“一江两岸”成为靓丽风景线;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全国启动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改革,建设美丽宜居村庄846个,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五链融合”,加速打造营商环境3.0版。率先全国推动“刷脸办”“免证办”“减证办”,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99%;400余项政务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300余件高频事项跨域通办。在2022年度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排全国第6,稳居中西部第1。
二、衡阳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4000亿元,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1亿元,增长6.27%,总量排全省第3;地方税收130.6亿元,增长9.36%,总量排全省第4;税占比达68.3%。2022年市场主体达53.09万户,净增超10万户,均列全省第2;“四上”企业4175家,排全省第5。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50家,跃升至全省第3。
现代化治理贡献衡阳经验。围绕产业链建设,创立“五单一图谱”机制,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围绕园区建设,明确由县市区党委常委担任园区党工委书记,有效提升园区统筹能力。围绕项目建设,创新推出“五制一平台”机制,实现项目可动态跟踪管理。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创建服务企业“五赋”机制,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
安全稳定为全省守住一域。创新推出底线工作“五全一常态”机制,守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污染防治等“十条底线”,同步建立健全底线工作62条责任链。在全国首创“周末环境会诊日”制度,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交办件较2017年减少44%。缉毒执法效能全省第一,禁毒工作近十年来市县两级首次实现“全摘帽”。
三、株洲市
制造名城赢得新优势。实施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全力构建“3+3+2”现代产业体系,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服饰产业成为第二个千亿集群。2022年新增先进硬质材料、陶瓷、服饰、高分子新材料4个省级产业集群,国省集群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新增百亿企业2家,累计达到8家。新增国家级“小巨人”21家,总数达58家。入围全国制造业城市40强,居第36位,较上年前进6位。
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省首位。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功率半导体集成技术、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全国第37位。建成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涌现了全球首列智轨列车等一大批创新成果,永磁电机、半导体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建立市领导领衔重大改革机制,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公立医院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试点取得重大成效。水电气网报装“一件事一次办”“竣工即交证”“一把手走流程”、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等经验在全国推介,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等11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表彰。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
四、湘潭市
创新投资模式。聚焦“项目从哪里来”“项目如何产生”“项目如何实现”三个问题,形成“盘活存量+新增投资”良性循环。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发挥“股权投资+综合服务”的独特优势,采用“社会投资人+EPC+市场化运营”模式,新引进吉利全新智能LCV项目落户,引入吉利商用车兼并重组收购具有商用车生产资质的汽车公司,盘活闲置原通瑞汽车厂房近6万平方米,落地后新增15万辆的吉利商用车生产线,可新增产值270亿元、税收10亿元左右。比如引进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注册成立湖南湘潭芒果文旅有限公司,对万楼和周边土地资源进行盘活开发,以33天的“新湘潭速度”点亮万楼。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达2.93%,居全省第二。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新增深度“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余家。创新“白名单+风险补偿”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授信企业274家,到位资金7.54亿元。突破航空航天用轻型铝导线制备等“卡脖子”技术2项,超低温储罐钢等填补国内空白科技新产品5项。湘潭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深化预算改革。制定“财政改革十条”,全面推行财政零基预算改革,深度清理盘活低效用地和闲置资产,最大限度紧缩开支,严肃整顿财经秩序,实行“三资一本账、预算大统筹”,致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规范财政管理、深化预算改革、破解债务风险难题的先锋。
五、邵阳市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更高质量。硬科技支撑硬实力。推动“邵阳制造”加速向“邵阳智造”转变,建成技工贸总收入过3300亿元的沪昆百里工业走廊。2022年,邵虹基板玻璃项目通过国家窗口指导;科瑞生物“植物源胆固醇”项目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最高奖。小平台托起大产业。全球60%的打火机、全国40%的箱包产自邵阳。2022年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15个,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获评工信部“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跻身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好园区孕育好集群。2022年全市入园企业3849家,技工贸总收入增长19.32%,上缴税金增长25.41%,特色轻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发制品、小五金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更具活力。开展市场主体“五大培育”“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市场主体总量45.61万户、其中实有企业10.25万户,排全省第4、第2。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创建优化营商环境“110”,打造“身在邵阳、办事顺畅”品牌。2022年湘商回归工程招引项目2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7个、“三类500强”项目16个;到位内资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5.7%。举办首届湖南-东盟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五届东盟·湖南(邵阳)名优产品交易会、第六届全球邵商大会暨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合作推进会,签约项目80个,总投资额543亿元。
坚持人民至上,发展更有温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城区空气综合指数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标准。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绥宁等5县纳入国家协同推进沅水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区域。民生福祉日益增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七成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交房即交证”改革扎实有效,义务教育“双减”经验被教育部推介,医保DIP支付方式改革全国推广。“一村一辅警”写入中办国办文件,“背包式”调解工作法全国推介。
六、岳阳市
产业项目建设成果丰硕。近五年成功引进新金宝、己内酰胺、攀华等一批百亿级旗舰产业项目。2022年省53个、市205个重大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省级高新区达到8家,排全省第一;成功打造石化、食品、现代物流、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五大千亿产业;城陵矶新港区成为全省成长最快园区,绿色化工高新区亩均税收稳居全省第一;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用不到一年半时间成功纳储并场平动工;己内酰胺项目成功受电,是全省目前工业用地面积最大、在岗建设工人最多的项目。
绿色示范创建深入推进。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获批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2021年入选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2022年以来坚持每季度拍摄环保突出问题警示片,实行“环保做不好,登报作检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破局化工围江赋能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示范经验全国推介,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黄盖湖水环境整治入选全省十佳典型案例。
开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进出口总额五年连续跨越六个百亿台阶。2022年进出口总额突破700亿元,城陵矶港迈入“百万标箱枢纽大港”行列;自贸片区获批全省首个双碳服务平台,新推出21项制度创新成果,“综合保税区优化进出区管理新模式”全国首创;综保区绩效评估首次进入中西部地区A类;进境原木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成功构建“三区一港五口岸”平台体系。
七、常德市
打好政策“组合拳”,全力以赴稳增长。精准性打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20条、稳建筑业房地产业“两个15条”、企业上市7条、促生产性服务业10条、促电子商务产业1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有力助推了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组建专班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真金白银”,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项目投入67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105亿元。常德获评全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先进市州,常德河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壮大市场“主力军”,凝心聚力强实体。扎实推进“千百十”工程,四大千亿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首次过百亿、五十亿、十亿企业分别达3家、2家、17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引进、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达270个、157个、72个,新注册湘商回归企业85家。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16家,新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飞沃科技首发过会并获评省长质量奖,力元新材料泡沫镍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常德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常德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强化发展“支撑力”,着眼长远打基础。常益长高铁开通运营,益常高速扩容工程、沅澧水航道整治加快推进。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全面开工。投资86亿元的桃源抽水蓄能电站、投资57亿元的石门电厂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在全省率先搭建全市统一的智慧城市应用支撑平台,常德大数据中心纳入全省重点新型数据中心行列。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家。常德获批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城市、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八、张家界市
奇秀山水名片不断擦亮。面对连续三年疫情冲击,张家界市旅游业保持总体稳定,2019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8000万,境外客源市场达到133个国家和地区。张家界千古情、冰雪世界等文旅项目建成开放,高端民宿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成功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极大地提振了发展信心,获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完成110个旅发会重点项目,旅游商品产业园、七十二奇楼、七星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观摩项目成为旅游新热点。张家界市慈利县冰雪世界和慈利县地缝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夯实。深入实施工业强基,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张家界经开区获批省级高新区。电子商务站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口岸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2022年,张家界大力实施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推动金融延期还本付息、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等政策落地。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着力打造旅游千亿产业和植物提取、农副产品加工等百亿产业,植物提取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40亿元。
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建设全面推进。荷花国际机场国(境)外航线累计达31条。黔张常、张吉怀高铁相继建成运行。张桑、安慈高速建成通车。武陵山大道、杨家界大道等建成通车,大庸桥立交桥、澧水大桥高架桥等相继贯通,15公里滨水环线全线拉通,步行慢道、地下通道等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更加精美。2022年,重点实施“一环线、两城区、10片区、25个节点”城乡风貌改造,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庭院”“美丽屋场”建设,插园公路、刘洪公路分获全省最美农村路、最具人气路。
九、益阳市
着力推进富饶益阳建设,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115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1%、居全省第2位;规模工业企业数从1092家增长到1500家左右,A股上市企业由4家增加到7家;扛牢粮食安全责任,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全国典型,安化黑茶成为全国最知名的湖南农产品品牌,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居全省第一位,“南县稻虾米”荣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安化抽水蓄能、益阳电厂三期、信维电子科技产业园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着力推进创新益阳建设,科技水平得到新提升。持续深化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发展数字经济,连续三年获“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全社会研发投入增至36.8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五年前的0.5%增长到1.83%,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增至2022年的80.76亿元。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专利密度达到5.04件/万人、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达到1465家、居全省第2位。
着力推进活力益阳建设,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获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并赋予新一轮试点重任,创造了绿色农产品供给“益阳特色”、农业产业化“益阳路径”、智慧农业“益阳模式”。携同58同城在全国率先打造“绿色农业
数字乡村”互联网大会,创造益村互联网平台,获省政府创新奖。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全省领先,便民服务体系改革被确定为全省十大改革创新经验之一,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殡葬改革等成为全省先进。
十、郴州市
保持“快”的走势。GDP增速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一;2022年前三季度,7项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一,8项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二;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9.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均高于全国、快于全省。
形成“好”的局势。有色金属营收1030亿元,数字经济总量1020亿元;电池产业签约金额达到1024亿元;郴州高新区、永兴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分别达1100亿元、1080亿元,成功创建千亿园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年度投资达1212亿元,“六个千亿”全面破局。文旅产业逆势上扬,首届郴州市旅发大会、首届西河乡村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的形象品牌全面创响,“好山好水好风光、美景美境美郴州”的独特魅力充分彰显,全年接待各类游客5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0亿元。
强化“进”的攻势。创新向更大范围推进,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前三年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和投入强度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旗滨中性硼硅药玻、郴州氟化学“全氟聚醚”等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新引进“三类500强”项目23个、湘商回郴项目177个、投资额2亿元以上重大招商项目230个,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209.09%、177%、127.78%;郴州国际陆港开港,郴长欧国际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开行。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20条”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落地见效,“四免”改革全省首创,“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全面铺开,438项业务跨省通办,74项惠企政策“直给直兑”,企业和项目服务专员实现“四上”企业和重点项目全覆盖。
十一、永州市
打造能源千亿产业夯实电力支撑。统筹全市新能源资源开发建设。获批“十四五”发展规划风光项目124个,装机规模1211万千瓦,排全省第一。总投资过千亿元的三大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全市直接并入国家电网的总装机容量达615.2万千瓦,1-11月,总发电量205.8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7.4%。
优质蔬菜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特色品牌。永州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数量达到213家、居全省第一。1-11月,出口蔬菜50万吨,占湖南蔬菜出口的94.6%,出口货值达77.6亿元。其中,供港蔬菜39.3万吨,占湖南供港蔬菜的98.5%。
现代交通建设一体布局全面推进。衡永、永零、零道、永新、桂新(宁远)5条高速开工建设。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建设三期工程开工。永清广高铁、衡永柳高铁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专项研究发展规划。湘江东路、湘江西路总长24公里的道路路基全线贯通,沿线1633户28万平方米低矮破旧房屋零纠纷拆除,永州陆港完成投资10亿元,征地4132亩,拆迁23万平方米,家居产业园、冷链物流园开工建设。
十二、怀化市
举全市之力加快怀化国际陆港建设。正式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合作机制,形成“13+2”发展格局。率先开行中部地区中老、中越双向国际班列,常态化开行怀化-北部湾港铁海联运班列,实现怀化-长沙货运“天天班”,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年开行国际班列150列、超年度目标50%,带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0%、增速连续7个月全省第一。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编制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报告,2020年GEP达4716.2亿元,是GDP的2.8倍。全国首创森林生态资产评估模式,全国地级市首发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全国首笔生态资产融资贷款获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一届RCEP开放合作(怀化)论坛、中国(怀化)-东盟绿色农产品对接会等国际性经贸活动,全年新签约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个,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25个,超出省下达年度任务22个。积极探索共建工业园区“雨溆模式”,3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5个月内引进企业9家,实现投资2.83亿元。
十三、娄底市
成功处置G2190次列车疫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督导组的指导下,闻令而动,果断处置,4个小时内把580名人员安全转运到集中隔离点,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最少成本处理好并控制住疫情,确保了“零外溢”和旅客“零意外”,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家卫健委、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将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作为市“一号工程”,高质量编制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材料谷”产业项目“500工程”,新开工项目48个,完成投资303.08亿元,集聚规上企业429家。突出硅钢主攻方向,涟钢电磁材料、广东宏旺、涟钢1580线等一批新材料产业项目启动建设,原有浙湘新材、金磁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形成硅钢产能400万吨,硅钢上下游产业链规模2000亿元,有望打造全国重要的硅钢生产基地。
加快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谋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00工程”,包括交通、新能源、灌溉、医疗等领域,娄底境内总投资近500亿元,超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总和。分3批次集中开(竣)工项目228个,总投资1074亿元。40个省重点、214个市重点、50个市领导联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0%、126%、127%。
十四、湘西自治州
彻底摆脱千年绝对贫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举全州之力、聚各方之智,打赢了一场史无前例、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全州8县市全部摘帽,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平均每年脱贫10万人以上,农村全面实现“五通五有”,消除了千年区域绝对贫困。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十八洞村成为全国精准脱贫的标杆,湘西州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成为人类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
创建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品牌。融入国省发展战略,成功申创了一批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的国字号品牌或平台。是全国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8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之一,是全省唯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在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两块世界级金子招牌的州。这些政策红利和世界级国家级品牌,已经并将继续为湘西州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基础设施取得历史性突破。始终注重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接近建州以来的投资总额。张吉怀高铁、黔张常铁路、天然气长输管网等一批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项目建成投用,湘西边城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竣工,大兴寨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州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硬化路,“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彻底改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