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地名故事文殊村盛乡的由来与清朝名臣侦破文殊寺奇案的故事
光山地名故事文殊村盛乡的由来与清朝名臣侦破文殊寺奇案的故事
文殊村盛乡湾的由来与清代名臣于成龙侦破文殊寺奇案的故事
文殊乡文殊村盛乡湾拥有清康熙皇帝亲赐的贞洁牌匾而久负盛名,盛乡的由来与文殊寺奇案的传奇故事犹为人津津乐道。
盛乡原名卢乡,明洪武年间,中原地广人稀,朝廷大力推行“移民就宽乡”政策,盛姓先人盛广胜盛广昌兄弟俩,自江西迁移落户到文殊村的卢乡,兄弟俩从事贩卖白布(土布)生意,把文殊一带的特产白布贩卖到汉口,返回时捎带食盐,上世纪三十年代,盛姓后人甚至偷运食盐至鄂豫皖苏区,解了苏区军民食盐紧缺的燃眉之急,有力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清康熙年间,盛姓家族在寡居的盛老太太的操持下,再次繁荣兴盛起来。据传,盛家良田万顷,盛家人到汉口所骑的驴马不饮外姓人池塘水,意即盛家人购买的良田由文殊寺到汉口沿路皆是。盛老太太虽富甲一方却心慈面善、怜贫惜贱、扶贫济困,村民亲切地称她为“活菩萨”。盛老太太去世后,卢乡村民为了纪念盛老太太的恩德称卢乡湾为“盛乡湾”,沿用至今。盛老太太的善义之举经地方官员举荐后,康熙帝龙颜大悦,亲赐“贞节”牌匾悬挂在盛家大院大门楼上,并在门楼前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上马石、下马石,以示恩宠,可惜“贞节”牌匾上世纪文化大革命中,摘下当作集体食堂的垫板,现已损坏丢失。
▲网络图片
相传,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文殊街西边“文殊寺”发生了一桩奇案。原来文殊寺有一位花和尚,趁一民女进香还愿之际,见其貌美,趁她不备劫持到寺院地下密室,供其淫乐。民女家人到寺院寻找未果后报官,官府却迟迟破不了案,全县震动,姑娘妇女惊恐不安,引起民愤。村民遂联名上告,惊动了朝廷。顺治帝震怒,降旨派重臣于成龙前去河南光山查办,限期破案。
▲网络图片
于成龙带随从两人微服私访,秘密住进盛家。在盛家人的鼎力支持下,一日,逢集时假扮成村民的于成龙,突然看见一位小和尚在一位货郎摊位前留连,专买梳拢、篦子、头绳等女人用品。于成龙十分好奇,眼前一亮,跟踪后得知正是文殊寺的小和尚。第二天,于成龙乔装成游乡的货郎,手拿拨浪鼓、游乡叫卖,挑担中全是女人用的物品。他故意到文殊寺大门前叫卖,不久便与那位小和尚混熟了,甚至称兄道弟,趁机邀小和尚一起到街上吃酒。于成龙故意将小和尚灌醉,拉家常时,当问及为何买梳拢、篦子、头绳时,小和尚诡秘一笑:“老哥,不瞒你说......。”
▲网络图片
于成龙马不停蹄回京面见皇上,顺治帝当即下旨,兵围红灯寺,(注:红灯寺当时文殊寺的名称)捉拿花和尚,就地正法,严惩贪官,以平民愤,民女得救了,百姓拍手称快。清官于成龙破文殊寺奇案的故事,至今当地百姓仍内心充满崇敬之情娓娓道来。
如今的文殊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盛乡湾,成功人士盛猛、盛勇、盛刚、盛强四兄弟“创业成功不忘乡梓 ,心怀感恩回报家乡”,先后无偿投资50余万元为家乡修塘、垫路、植树、贴草坪等美化人居环境,成为乡邻尊敬的楷模和美谈。文殊“麻花之乡”盛乡,已成为光山县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旅游打卡地,越来越受到游人的青睐。
下图为本文作者在盛乡湾采访调研时的情景
撰稿/王加成 从平 袁继胜 程方洞
摄影/梅曙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