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纳问网 > 杂谈 > >正文

​英雄母亲邓玉芬:毁家纾难送儿出征,拒绝政府照顾无人送终

摘要英雄母亲邓玉芬:毁家纾难送儿出征,拒绝政府照顾无人送终 在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的一个广场上,塑立着一座女性雕像。 雕像高有5米,她左手握着布鞋,右臂上挎着一个针...

英雄母亲邓玉芬:毁家纾难送儿出征,拒绝政府照顾无人送终

在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的一个广场上,塑立着一座女性雕像。

雕像高有5米,她左手握着布鞋,右臂上挎着一个针线筐,眼神坚定,目光眺望着远方,满怀着希望在等待,等待着亲人和战士们胜利归来。

她就是英雄母亲——邓玉芬。

1891年,邓玉芬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家里条件不好,还未成年就嫁给了同县不同村(张家坟村)的任宗武。

婆家和娘家一样,都是穷苦的庄稼人,连房子都没有一间,土地也没有。

可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打倒邓玉芬,她坚信只要自己和丈夫团结一心,用双手一定能撑起这个家,过上好日子。

结婚后,邓玉芬生下了7个儿子。

他们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地过活。日子虽然很苦,但是他们却是幸福的。

因为她和丈夫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养活了7个儿子。一家人以为,家里劳动力多了,好日子就要来了。

没想到,日寇带着狼子野心踏入了中国,他们不但打破了中国的平静和安稳,也打破了邓玉芬一家的平静日子。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把密云县强行划入了伪满洲国。为了养活一大家子,邓玉芬一家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对日本侵略者,邓玉芬恨得牙咬咬。虽然没有文化,但是邓玉芬却一遍一遍告诉自己还有几个儿子:“我们是中国人,谁做了对不起中国人的事,就是对不起老祖宗”。

1940年,八路军挺进密云西部战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还在村里宣讲抗战道理,听得老百姓的心里都敞亮敞亮的,邓玉芬也不例外。

对待欺负人又没有人性的日本鬼子,他们终于可以施展抱负了。

回到家里,邓玉芬就和丈夫商量:“我们家没有钱、没有粮、没有枪,但是我们家人口多啊!我们把儿子送去打日本鬼子去!”

1940年6月,邓玉芬的大儿子任永全、二儿子任永水成为了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

送子参军那天,邓玉芬紧紧握住两个儿子的手,依依不舍地和儿子道别,嘱咐两个儿子一定好好打鬼子。

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竟是一个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最后一面。

1940年9月,三儿子任永兴在财主家受了欺压,待不下去了,便跑回家来。此时游击队正缺人手,邓玉芬知道了,又毫不犹豫地把三儿子送去了白河游击队。

这是她第二次主动把儿子送上战场,支援国家抗战。

1941年底,四儿子任永合和五儿子任永安又加入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参加抗日战争。

原本齐齐整整的一家,因为战争,开始了分崩离析的日子。

1942年3月,邓玉芬一家积极响应抗日政府“回山搞春耕”的号召,丈夫任宗武带上四儿子和五儿子重返“无人区”种地。

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在“无人区”种地,竟然遭到了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虽然没有死,却被敌军抓走了。

这对邓玉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噩耗。

1942年秋,长子任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夏天,被抓走的四儿子任永合惨死在了鞍山监狱。

1943年秋,在战斗中负伤的二儿子任永水,因为伤情恶化救治无效,光荣殉国。

丈夫、大儿子、二儿子、四儿子、五儿子,相继离去。

仅仅短短的两年时间,邓玉芬就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四个儿子。那种痛苦,外人不足以体会和感受。

最难过的事,参军的三儿子,也是下落不明,杳无音信。

她心里难过得不知如何是好,但看着身边的小六子和小七子,邓玉芬把一切痛苦都埋在了心里。

这个时候,作为母亲,为了孩子,她不能倒下;

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国难当头,她不能倒下。

从此后,邓玉芬将悲痛掩埋在心里,她化悲痛为力量,她要为国家的胜利而努力。她带着两个孩子就要去无人区开荒种地,为八路军稳固后方。

亲友们都劝她不要再回山,说那里太危险了。她摇摇头,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了!”

从那一天起,猪头岭上,总能看见邓玉芬的身影,一个一米七高个子的妇女,拿着丈夫遗留下来的镐头,没日没夜在那里开荒种地。

八路军来了,邓玉芬总是最积极的。她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家也成为了八路军和伤员的经常性住所,战士到了她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她为八路军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员接屎接尿、喂汤喂药。她和两个小儿子吃粗糠,以树叶、野菜充饥,却把省下来的粮食给八路军。

为了给伤病员增加营养,她还专门养了老母鸡,鸡蛋却一个也没舍得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吃,通通给了伤病员。

许多人都知道在密云的猪头岭上有一位母亲,大家都亲切地唤她“邓妈妈”。

虽然一家人现在只剩下邓玉芬和小六儿、小七儿,但是邓玉芬心里还是惦记着打鬼子,她盼着两个儿子快快长大,长大了好继承父兄的遗志继续上战场。

可是,事与愿违,邓玉芬没能看到这一天。

1944年的春天,日伪军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包围了猪头岭一带,在这里折腾了7天7夜。

邓玉芬带着两个儿子躲鬼子,到处藏、到处躲。在途中,六儿子走丢了。

鬼子来了,她背着刚满7岁的小七儿躲进一个山洞里。当时七儿子开始发烧,又饿得不行。因为年幼,他还不清楚母亲和自己处在如何危险的境况下,他又哭又闹,吵着要回家吃饭。

眼看着日伪军越来越逼近,可小七儿的哭闹怎么也停不下来。不管邓玉芬怎么哄孩子,孩子都还是无法停下来。

可是,附近的山洞里藏着干部和乡亲们。

情急之下,邓玉芬从她身上的破棉袄里扯出一团棉絮,硬是塞进小七儿的嘴里,并紧紧地搂住他,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儿子的嘴。

终于,日伪军下山了。邓玉芬赶忙松开手,把儿子嘴巴里的棉絮取出来。此时,小七儿脸色青紫,好半天才缓过气来。

他眼巴巴地望着妈妈,费劲儿地吐出几个微弱的字:“妈,饿,饿。”

邓玉芬多想下山给孩子找点吃的,救救孩子。可是她不能不顾及藏在附近的干部和乡亲们啊!

当天晚上,连个大名都没有的小七儿,连病带饿,死在了妈妈的怀里,邓玉芬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击垮了。

她坐在小七儿的坟头痛哭,哭声痛彻心扉,这哭声既是对小七儿的亏欠,更是这位母亲对她已故去的诸多儿子的怀念。

幸好,小六失而复得,平安地回到了母亲身边。

邓玉芬不愧为邓玉芬,国难当头,她忍着失去幼子的伤痛,又一次站起来了。

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任家人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倒不了。她和小六儿要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带着六儿子一起告慰死去的丈夫和五个儿子。

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

家门外的敌人打走了,家门口的敌人又来了。现实真的太残酷了!

邓玉芬又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她要把六儿子送去打敌人。

六儿子走了,她忽然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三儿子至今下落不明,身边仅剩下这一个孩子,万一六儿子再有个三长两短,她靠谁来养老送终?

想至此,次日一早,邓玉芬便赶到了县支队驻地,想领六儿子回家。当时只要她向领导张口说明情况,六儿子就能跟她回家。

可是到了驻地,看到一队队的战士,邓玉芬又犹豫了:哪个孩子没有妈?都不上战场,谁来保卫国家?别人的孩子也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我怎么能如此自私呢?

想到这儿,邓玉芬收起了眼里的泪水,转身回了家。

六儿子没有让妈妈失望。1947年8月,他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了功,受到嘉奖,但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六子却不幸壮烈牺牲了。

他立了功,却永远不能回来见妈妈了。

至此,为了国家的胜利,邓玉芬的七位亲人,全部不幸牺牲。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终于成立了。

这一天,邓玉芬等了很久,可她的至亲至爱却没有等来这一天。

后来,政府要接这位英雄母亲到城里住,可她婉言谢绝,要给她添置物品,她看看,一样也没买就回家了。

不管日子有多困难,邓玉芬都没有给国家和人民添麻烦,她拒绝了党和国家给她的帮助。

1970年2月5日,邓玉芬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9岁。

邓玉芬走了,但是她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不要忘记,在中国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在北京密云县有一个叫做邓玉芬的妈妈,送儿打日寇、送郎上战场,最终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END—

作者|家宁

编辑|沐阳

排版|李一可

往期推荐:

买航母送祖国,公司陷入债务危机,徐增平:哪怕倾家荡产也要买

新媳妇爬墙头看见鬼子来了,扭头就去救人,40年后老将军来报恩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