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美国经典高分战争电影《血战钢锯岭》?
如何评价美国经典高分战争电影《血战钢锯岭》?
电影《血战钢锯岭》首先震撼我的是那种惨烈的战争场面,继而是男主人公道斯冒着枪林弹雨勇救75名伤员的英雄事迹,当然受震撼的还有信仰、爱情的力量及其它。
首先表达我的观点,电影《血战钢锯岭》是一流导演,用一流的表达,讲述的一个一流的故事,该片获得2017年奥斯卡金像奖7项提名及一些电影节大奖实至名归。
一流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救了75人的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他也是首位在战场上不愿拿枪、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冲绳岛战役是二战最惨烈的战役,美日双方都投入了几十万兵力,英国首相邱吉尔说冲绳战役将以史诗般的战斗,列入世界上最激烈、最著名的战斗而流传后世。但是美军占领冲绳后,没有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因为伤亡太惨重了,日军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伤亡超过8万人。同时,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或被日军胁迫自杀。因为这次登岛战伤亡太大,美国杜鲁门政府最终决定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
“钢锯岭”是冲绳岛上一个军事要塞,美军高层认为拿下钢锯岭,就能占领冲绳,占据冲绳,就能进攻占领日本。日军呢?则在“钢锯岭”构建了坚固的堡垒,殊死抵抗。日军指挥官战前命令,每一个士兵,必须隐藏好自己,在战死或自杀前,必须至少杀死三个美国兵才算是合格。日军士兵忠实地执行了命令,给登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以重创。
《血战钢锯岭》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70年前那场战争中一个英雄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也是一个基督徒家庭。道斯的父亲参加过一战,几个战友牺牲了,他经常到墓地和战友对话,战争的创伤,使他变成了一个酒鬼,经常使用暴力。道斯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道斯也信仰基督。童年的道斯在与哥哥的打斗中差点一砖将哥哥拍死,而心存忏悔。青年的道斯乐于助人,救助一名车祸伤员到医院并主动献血,遇到女护士而堕入爱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道斯的哥哥报名参军了,参加过一战的父亲坚决反对,但反对无效。而道斯在女友医院看到许多伤兵,也决定上战场当一名医疗兵,去救助更多的人。父亲仍然反对他参军,但反对仍然无效。
在新兵营训练时,列兵道斯因信仰基督,认为枪是杀人武器而绝拒拿枪,因此被看成另类和懦夫,受到队友欺凌。中士也认为他不拿枪上战场不仅会使自己丢命也不能保护队友。上慰跟他讲《圣经》,但道斯仍坚持自己的信仰。少校因道斯步枪考核不过关,不批准他休假,他因此错过了婚礼,同时被指控不听军令被送上军事法庭。父亲找到一战时的战友现役准将斡旋,法庭最终判其有权不拿枪在一线部队服役,当一名医疗兵。
战场上,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冒着枪林弹雨,救助伤员,在大部队撤退时,他在钢锯岭上独自救回了75个战友的生命。“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成为他的信条。他的勇敢、执着,孤胆英雄壮举,赢得了队友的尊重,并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这是一个一流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拯救大兵瑞恩》讲的是一群人去救一个人故事,而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救75个人的故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救了75人的功德堪比造了525层的佛塔。
现实中二战英雄戴斯蒙德·道斯一直比较低调,不愿接受采访,他认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直到暮年,2004年,一部反映他这段经历的纪录片《良心拒服兵役者》才拍摄完成,他对拍成电影有想法,他希望把他的故事交给有能力的、可以值得信任的、理解他的电影人手里。最终,他遇到了一位天才导演,在他逝世十年后,导演梅尔·吉布森将他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为了拍好《血战钢锯岭》,他请来了老搭档兰道尔·华莱士共同担纲编剧,演员安德鲁·加菲尔德扮演道斯这个角色,安德鲁是《超凡蜘蛛侠》男主演,男二号上尉饰演者萨姆·沃辛顿是《阿凡达》男主演。这称得上好莱坞一流班底。
在设置好人物后,编导在整个故事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和冲突,首先是道斯家庭的矛盾,童年时,道斯与哥哥的冲突,青年时,酗酒的父亲拿枪威胁母亲,道斯抢过手枪对准父亲,冲突中枪支走火,几乎打死父亲。道斯的哥哥和道斯先后去当兵,父亲极力反对,父子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兵营,道斯拒绝拿枪,与队友及士官、上尉、少校不断发生冲突,当然其中最大的冲突是美军与日军的冲突——激烈的战斗,有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故事因此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梅尔·吉布森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血战钢锯岭》要突出的主题当然是英雄主义,这是好莱坞永恒的主题,与《勇敢的心》中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完全不同,该剧塑造的是一个有坚定信仰,表面懦弱,内心强大的英雄,道斯的光芒是透过银幕一点点地散发出来的,他的成长带着家庭矛盾和时代的印记,他参军在军营也是“问题士兵”,与长官进行着不卑不亢的对峙,但是,当他转身冲向枪林弹雨救人的时候,他的那个始终被嘲笑的信仰却成为神迹——信仰不只是用来祈祷,更是一种勇敢的行动。
为了演好道斯这个经历奇特的英雄人物,安德鲁花了很长时间去融入角色。他来到道斯的家乡,走道斯曾走过的路,甚至把道斯看过的书都认真读了一遍,试图了解他是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在残酷的战场上救死扶伤。正是由于安德鲁的努力,让我们能从影片中“让我再救一个”的祈祷中感受到主角的良知与信仰给他带来的力量。
战争片最大的看点是真实,当然难点也在这里,为了拍出真实场景,剧组邀请到二战军事指导参与监督。
为营造战争中硝烟弥漫的真实感,现场用了大量的烟雾机,产生大量硝烟,以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为求达到二战时期士兵的真实形象,连演员服装都要做到与二战时期的军服一模一样,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哪怕一颗很小的纽扣都要与原来的一样。
电影片头3分钟一组蒙太奇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满屏的火焰、子弹打穿人体、手雷爆炸、血肉模糊的伤兵等,渲染了一种情绪,提示这是一部战争片,电影很快转场到16年前道斯成长过程,导演梅尔·吉布森沿袭了一贯的手法,这里着重表现的是宗教和爱情,影片最精彩的是后半段战争场面,展现出了导演无与伦比的才华。
其中给观众较大冲击的画面是新兵们奔赴战场时,满载尸体的卡车通过的镜头,之后,视觉冲击不断,装死的日本士兵突然复活,大吼一声给美军迎头痛击,蜂拥而出的日本兵拚命反扑,道斯装死骗过日军,以及在绝壁上将伤员一个一个吊下去等镜头都极具冲击力。
《血战钢锯岭》中对于战争如何血腥与残酷的展现,以及战斗规模的宏大,日军的残暴与勇猛,都是在同类题材影片中少见的,可以说到了极致。
为了真实还原冲绳岛战役的战争场景,美术设计团队放弃使用3D构图等现代特效技术,而通过人工雕塑等比模型,模拟搭建高仿真度的战场地貌,如绝壁、绳梯等。更夸张的是为拍摄电影需要,炸毁了澳洲悉尼郊区一个大农场,营造出最贴近人间炼狱的战争场景。在角色动作场面上尽量使用原生态的镜头语言,最大限度减少后期CG的使用。让真人演员被火点着然后用威亚吊飞模拟爆炸,于是观众在影院看到最真实的战场惨状:火焰喷射烧死的日军,尸横遍野的战场,炮弹打碎的士兵,炸飞的肢体,呼啸而过的子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伤兵的惨叫呼号等等。
这部影片的意义,也许就是让我们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理解战场上那些克服了恐惧和软弱,为信仰为国家慷慨献身的真实又普通的一个个生命。真实的战争,并不是抗日神剧中,匪夷所思地手撕鬼子,也不止是那些散发着光辉,标榜高大上的英雄形象。
显然,这种正面表达战争残酷的手法同样起到反战的效果。战争是件悲惨的事情,但战争还是会不断重复上演,这是人类的悲剧。
当你走进影院去感受残酷的战场后,也将会珍惜当下的和平。这也是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东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