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实力有多强? 高三分管校长对话家长圈粉无数
南京一中实力有多强? 高三分管校长对话家长圈粉无数
南京晨报与伊顿纪德共同举办“2022教育向未来”对话名校圆桌派系列活动,5月28日上午迎来重磅级嘉宾——南京市第一中学副校长陆芷茗。多年在教学一线的陆芷茗知性而温暖,去年分管的高三年级在2021年高考中取得极其优异的成绩。她与家长们分享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分享一中校园里的点滴细节,家长们认真聆听,被南京一中时时事事“看见人”的教育所打动,不断共情,湿润了眼眶。
细节做到极致,不唯高考赢得高考
学生在三年后能否升入理想的大学,是现场家长非常关注的话题。2021年高考,恰好是陆芷茗分管高三,她最有发言权。一中的成绩相当优异,这一年,全省13个设区市,每个设区市高考前200名考生平均为10人,而一中达到4人。630分以上31人,600分以上175人……高分段表现突出。
不唯高考,赢得高考。高考表现优异只是结果,归因在于管理的科学和课堂的质量。
陆芷茗说,我们向管理细节要质量,提出“闭环教学 回路管理”,倡导流程化、精细化。从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到班级管理,每个细节都努力做到极致。
管理者巡课实现焦点转换,从关注教师备课到关注学生上课的表情;对作业,要精选布置,凡当堂练习的,要当天评价,要求做过的作业题题过、日日清。
在一中,学生是全员晚自习,家长志愿者参与、教师专业辅导,每天晚上看到的就是灯火通明的教室和教师学生一对一答疑的场面。学校为每个楼层专门设置了一个“共学”答疑教室。
管理最终要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每个一中学生都有一张自我规划表格,他们要学会做自我的学习规划设计。表格上的时间安排、任务规划,谁精细,谁落实得好,谁的结果就显现得好。
“成全人”的教育,让学生保持热爱
陆芷茗说,现在的南京一中,对“培养人”这个核心使命的认识和表达是:学校教育应该“成全”人、成“全人”、“全”成人。
“成全”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支持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学校始终以一种引领者、支持者的姿态出现。
成“全人”,指的是个人能力的多方面的、充分的发展。在南京一中,我们提出要培养乐于奉献和担当(社会和理想层面)、勤于学习和反思(个体和能力层面)、善于沟通和合作(个体的社会性层面)、勇于实践和创新(与科学选修课程匹配的培养目标)的积极主动、人格健全的新时代一中学子。
“全”成人,意味着面向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相信他们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校和家庭协同、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补充补位,学校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学校的全部空间环境和活动环节构建立体的育人载体。陆芷茗说:“在我看来,高中生正值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尽最大的能力做好食堂、弄好美食不仅是后勤保障,更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先’的重要理念,希望我们的同学保持热爱,热爱一日三餐,热爱四季美景,生活永远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来源。”
三大官方认可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百年一中,学校培养了茅以升、饶子和等30多位两院及外籍院士,一大批在文化、教科、艺体领域的领军人物。百年一中的精神底色是“崇文求真”。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是“真”的重要内涵。践行求真使命,为党为国培育英才更是一中的责任,也是一中在新时代学校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选择。陆芷茗重点介绍了一中正在做的这三件事:院士1课堂、江苏少年工程院、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
而这些项目和课程对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陆芷茗和大家分享了来自学生的心声。
高一年级少年班的袁浩伦同学,在高一期末的南京市统测分数为965分,全市遥遥领先。他说:“南京一中少年班令我如拨云见日,给我无限的憧憬与向往。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院士课堂,众多院士带来的不仅仅是最前沿的科研报告,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零距离与书本、电视上的‘科学明星’接触,共论科学之理,这种孩提时期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2021年寒假,经过层层选拔,我更是有幸参加了江苏少年工程院第一期冬令营。在感受科技文化、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与来自天一中学、常州中学、盐城中学等省内名校的优秀同伴们相互切磋,共同成长。”通讯员 郝良群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颖 徐海兵 舒君
标签: